取保候审一年后,犯罪嫌疑人仍有可能被起诉。这一结论基于《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及司法实践。
1.人民检察院在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且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时,会作出起诉决定。
2.若认定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则会决定不予起诉。
因此,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不超过十二个月)届满,并不直接决定犯罪嫌疑人是否会被起诉,而是取决于案件的侦查进展和证据收集情况。
找法网提醒,关于取保候审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刑事诉讼法》中。
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的期限有明确规定,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2.在取保候审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
3.《刑事诉讼法》还规定了取保候审的决定程序,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可以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这些规定旨在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确保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取保候审与是否判刑无直接关联。
1.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旨在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防止犯罪嫌疑人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
2.判刑则是根据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来确定的。
因此,只要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均可申请取保候审,而其最终是否会被判刑,则取决于案件的审理结果和法律的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