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到假货,消费者可以获得10倍或者3倍的赔偿,如果是食品的,则为10倍。
1.这一标准并非基于是否造成人身、财产或其他损害,而是基于维护市场良好秩序、惩治制假售假行为的立法初衷。
2.消费者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实际上是支付了代价而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已经遭受了经济损失,该损失应属于生产者、销售者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的范围。
关于假货赔偿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等。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2.《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也规定了对于假冒伪劣产品的处罚措施,包括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罚款乃至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
找法网提醒,在假货赔偿中,关于“销售者明知”的认定是一个关键问题。
1.由于销售者和消费者的地位明显不对等,要求消费者举证证明销售者明知是非常困难的。法律采取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即由销售者举证证明自己不知,否则推定其为明知并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2.具体而言,销售者有义务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审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产品标识,并建立产品进货台账等。
3.如果销售者不能举证证明其履行了上述义务,则可推定其“明知”。这样的规定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促使销售者加强自我约束,规范经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