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面对离职时公司拖欠工资和提成的情况,劳动者首先可以采取的行动是向当地劳动局申请劳动仲裁。
2.需要注意的是,劳动争议案件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未经仲裁程序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否则可能会导致败诉的结果。
3.在处理此类纠纷时,劳动者需要明确仲裁时效的问题。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离开公司之日起计算。
4.在申请仲裁前,劳动者还可以考虑是否有时效中断的情况。时效中断是指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5.劳动者如果能够证明在申请仲裁期间内存在时效中断的情形,可以延长仲裁时效期间。
找法网提醒,劳动仲裁的时效期间根据不同的法律规定有所不同。
1.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
2.对于2008年5月1日前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有关仲裁时效和起诉的规定及适用《劳动法》。
3.《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4.对于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这意味着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劳动者可以随时就拖欠劳动报酬的问题申请仲裁,而在劳动关系终止后,劳动者需要在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
劳动仲裁时效的计算主要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规定。
1.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2.如果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已经知道或应当知道其工资和提成被拖欠的情况,但未在劳动关系终止后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则可能面临超过仲裁时效的风险。
3.需要注意的是时效中断和时效中止的情况。
(1)时效中断是指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2)而时效中止则是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
4.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这些情况都可能影响劳动仲裁时效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