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起诉失信人员
更新时间:2024-08-31 02:17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要怎样起诉失信人员?起诉失信人员即对其提起法律诉讼或追究其法律责任。失信被执行人可申诉删除失信信息,需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并说明理由。
一、
怎样起诉失信人员
起诉失信人员并非一个标准的法律术语,通常指的是失信被执行人面临法律诉讼或对其行为提起法律追究的情况。
1.准备好民事诉讼状。
2.到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并提交相关的证据材料。
3.按照人民法院的通知准时出席参与诉讼活动。
4.若不服一审判决或裁定,应在接到判决书后15天内或接到裁定书后10天内向原审人民法院或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并递交上诉状。
二、
删除失信信息原因
失信信息被删除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情况:
1.当被执行人已经履行了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或者人民法院已经执行完毕相关案件时,其失信信息应当被删除。
2.如果当事人之间达成了执行和解协议并且已经履行完毕,这也构成删除失信信息的理由。
3.申请执行人向法院书面申请删除失信信息,并且经过法院审查同意的,也可以导致失信信息的删除。
4.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查询被执行人财产两次以上,未发现有可供执行财产,且申请执行人或者其他人未提供有效财产线索的,也可以删除失信信息。
5.因审判监督或破产程序,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对失信被执行人中止执行或不予执行,以及依法裁定终结执行的,同样会导致失信信息的删除。

三、
申诉的法律依据
对于失信被执行人申诉的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的相关条款。
1.根据该规定,人民法院在特定情形下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删除失信信息。
2.这些情形包括被执行人已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或人民法院已执行完毕、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且已履行完毕、申请执行人书面申请删除失信信息并经法院审查同意等。
3.这些规定为失信被执行人提供了明确的申诉路径和依据,同时也保障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你对失信被执行人申诉流程还有疑问吗?如果有任何法律方面的困扰,欢迎在找法网上提问,我们会为你提供专业的法律解答。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失信查询。查询失信人员。
搜索“
失信人查询
”,输入所需信息,点击查询即可。
1.输入失信人查询,点击搜索。
2.输入姓名或机构名称或证件号码。
3.点击查询即可。
失信人员被骗,法律保护失信人员吗?
法律分析:对方是失信人员还可以起诉。失信人员仍受法律约束。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 第一条 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
1、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2、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
3、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
4、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
5、违反限制消费令的;
6、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 第三条 被执行人为自然人的,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后,不得有以下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一)乘坐交通工具时,选择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
(二)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
(三)购买不动产或者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
(四)租赁高档写字楼、宾馆、公寓等场所办公;
(五)购买非经营必需车辆;
(六)旅游、度假;
(七)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
(八)支付高额保费购买保险理财产品;
(九)乘坐G字头动车组列车全部座位、其他动车组列车一等以上座位等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失信人员妻子怎么办,失信人员怎么办
法律分析:一般不会怎么处理。如果是夫妻共同债务,且发生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妻子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则妻子也会被纳入被失信人执行名单;如果债务是个人债务,妻子没有被追加为失信人,则不会对其有影响。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 第三条 被执行人为自然人的,被限制高消费后,不得有以下以其财产支付费用的行为:
(一)乘坐交通工具时,选择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
(二)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
(三)购买不动产或者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
(四)租赁高档写字楼、宾馆、公寓等场所办公;
(五)购买非经营必需车辆;
(六)旅游、度假;
(七)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
(八)支付高额保费购买保险理财产品;
(九)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高消费行为。
被执行人为单位的,被限制高消费后,禁止被执行人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财产实施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