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滞纳金标准是多少
更新时间:2024-04-25 12:1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合同滞纳金标准是多少?是否合法?违约金与滞纳金有何区别?滞纳金在现代法律中已被违约金取代,本文详细解析了二者的法律性质及适用范围。快来了解滞纳金和违约金的真相!
一、
合同滞纳金标准是多少
1.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合同滞纳金这一概念并不存在。
2.现行的法律仅规定了违约金、定金和损害赔偿的责任。因此,在合同中约定滞纳金是得不到法律支持的。
3.滞纳金属于早期银行常用的计算迟延还款责任的方式,但在现代合同法中,这一概念已被违约金所取代。
二、
违约金与滞纳金解析
1.违约金是指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或法律的直接规定,一方当事人违约时应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钱。
2.违约金的设立旨在保证债的履行,即使对方没有遭受任何财产损失,也要按法律或合同的规定给付违约金。
3.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三、
滞纳金的法律性质
1.滞纳金是指国家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障国家职能的顺利实现,对迟延履行缴纳法定税费义务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取的带有国家强制力的惩罚性的货币金额。
2.滞纳金具有惩罚性和国家强制性,其存在基础是国家主权,道德基础是社会公共利益高于公民个人利益。
3.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滞纳金仅存在于税收、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收费领域。
4.这些项目的收取主体要么是国家行政机关,要么是国家授权管理公用事业的事业单位。
5.在这些主体与税费缴纳主体之间建立的法律关系是一种纵向法律关系,即隶属型法律关系。
6.滞纳金的存在旨在维护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和公共事业的正常运营,同时通过惩罚性措施促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履行缴纳义务。
合同中的滞纳金条款是否有效?如何约定合理的违约金?如有疑问,不妨进一步了解法律小助手找法网的更多专业解读,让法律为你保驾护航。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合同里的滞纳金是多少
1. 我国法律对于合同滞纳金并没有规定,滞纳金一般不能由双方当事人自己协商决定,滞纳金是行政机构才能设立的。合同当事人之间只能约定违约金,违约金一般不得超过30%。
2.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3.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
合同滞纳金平常是多少
1. 法律对滞纳金的数额有具体规定,即对于行政处罚中的滞纳金,最高不超过行政处罚的本金数额。
2. 对于民事合同的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最高不能超过违约损失数额的30%,超过30%的,即为过分高于所遭受的损失,可以请求法院适当减少。行政机关依法作出金钱给付义务的行政决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的标准应当告知当事人,且其数额不得超出金钱给付义务的数额。
合同法滞纳金标准是怎样的?
合同中通常没有滞纳金的说法。
民事合同中所谓的滞纳金其实就是违约金,违约金一般由当事人自行在合同中约定,约定的违约金金额通常不能超过实际损失的30%,超过部分,法院不予支持。
根据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
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
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