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级工资和岗位工资的区别
更新时间:2024-07-07 09:0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本文详细解析了薪级工资和岗位工资的区别,包括确定因素和支付依据。了解这些,有助于劳动者和企业更好地维护权益和制定薪酬政策。
一、
薪级工资和岗位工资的区别
薪级工资和岗位工资是两种不同的工资支付方式,它们在确定工资标准时考虑的因素有所不同。
1.薪级工资主要根据参加工作时间、技术职称、学历等因素来确定基本工资,它体现的是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
2.岗位工资则主要根据员工所在的岗位和担任的职务来确定,不同岗位和职务的工资也会有所不同。
简单来说,薪级工资注重的是等级,而岗位工资注重的是岗位。
二、
如何确定薪级工资
1.确定薪级工资需要两个关键信息,即“不同级别的岗位上的具体任职年限”和“套改年限”。
2.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确定员工所处的“薪级”,进而确定相应的工资标准。
3.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了65个薪级,而对于工人,则设置了40个薪级。每个薪级都对应一个具体的工资标准,这也是确定薪级工资的关键步骤。

三、
岗位工资的支付依据
1.岗位工资的支付依据主要是岗位评价要素,这些要素包括但不限于岗位权利、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劳动技能、重要性(对产品关键度、质、量)以及安全系数等。
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评价,可以确定每个岗位的岗位系数,进而作为支付工资报酬的依据。
2.岗位工资制度是一种以岗位为转移的工资支付制度,即工资多少以岗位为转移,岗位成为发放工资的唯一或主要标准。
总的来说,了解薪级工资和岗位工资的区别以及它们的确定依据和支付依据,对于劳动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工资构成和计算方法,从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于企业和雇主来说,明确这两种工资制度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制定薪酬政策和福利制度,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员工。
除了薪级工资和岗位工资,你还想了解哪些工资制度?在找法网上,我们为你提供全面的法律知识和咨询服务,帮助你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
法律分析: 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薪级工资标准由相应的“薪级”确定,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对工人设置40个薪级,每个薪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而“薪级”需要由“不同级别的岗位上的具体任职年限”和“套改年限”两个信息确定。
1, 二级核算分配法:科室奖金总额=(科室收入-科室支出)×提成比例×考核得分(%)
2, 计件工资制
3, 年薪制(高级专家收入=基薪+绩薪)法律依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三条 所称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的规定,以各种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报酬。
第四条 工资支付主要包括:工资支付项目、工资支付水平、工资支付形式、工资支付对象、工资支付时间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
第五条 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
事业单位降低岗位工资,薪级工资也降低,薪级工资降低几级
法律分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的,处分期满解除处分的当年,符合正常增加薪级工资条件的,从次年1月1日起增加薪级工资。法律依据:《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人受处分工资待遇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12〕68号) 第一条 第三项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的,处分期满解除处分的当年,符合正常增加薪级工资条件的,从次年1月1日起增加薪级工资。
薪级工资和岗位工资的区别
薪级工资的计算方法是:工作人员按照本人套改年限、任职年限和所聘岗位,结合工作表现,套改相应的薪级工资。薪级工资,指的是因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而设立的工资薪级。薪级工资标准由相应的“薪级”确定,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对工人设置40个薪级,每个薪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
法律依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
国家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应当结合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