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证据三性的法律规定
更新时间:2024-04-12 02:5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民事诉讼证据三性的法律规定是确保案件公正审理的基石。本文详细解析了民事诉讼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的法律规定,以及如何在实际案例中运用这些规定。
一、
民事诉讼证据三性的法律规定
在民事诉讼中,证据的三性是确保案件公正审理的关键要素,这三性包括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
1.真实性要求证据必须客观真实,非伪造,且内容能客观反映待证事实。
2.合法性则强调证据必须符合法定形式,满足形式要件,并且来源合法。
3.关联性则指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必须存在某种逻辑或实质的联系。
二、
证据的真实性分析
1.证据的真实性涵盖了形式真实和实质真实两个方面。
(1)形式真实是指证据在形成过程中没有被伪造或篡改。
(2)实质真实则要求证据的内容能够真实反映待证事实。
2.在质证过程中,如果形式真实与实质真实存在冲突,实质真实必须占据主导地位。
例如,一份虽然形式上合法但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证据,就不应被视为真实的证据。
因此,在评估证据的真实性时,需要综合考虑证据的来源、内容以及与其他证据的一致性等因素。

三、
证据的合法性要求
证据的合法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符合法定形式、满足形式要件以及来源合法。
1.证据必须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法定形式之一,否则将不具有合法性。
2.证据还需要满足形式要件的要求,如单位出具的证明必须加盖单位印章并由单位负责人签名等。
3.证据的来源也必须合法,包括出具证据的主体适格以及取证程序合法等。
例如,一份由没有相应鉴定资质的单位出具的鉴定书,将因缺乏合法性而不被采纳。因此,在收集和使用证据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确保证据的合法性。
你对民事诉讼中证据的三性还有其他疑问吗?在找法网,你可以找到更多专业、详细的法律解答。我们一直在这里,为你提供最有力的法律支持。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民事诉讼证据三性指的是什么
民事诉讼证据的“三性”是指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在民事诉讼中,证据的“三性”是评判证据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
1. 真实性是指一份证据本身形成过程是客观真实的,没有受到任何人为的篡改或伪造。
2. 合法性是指该证据符合证据的法定形式,即该证据必须是法律规定的合法证据形式,如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并且该证据符合形式上的要件,如签字、盖章等。
3. 关联性是指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联系,即证据能够证明待证事实的存在或不存在。
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积极、全面、正确、诚实地完成举证。如果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什么是民事诉讼中证据的三性指代?
民事诉讼证据的“三性”,指的是,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法律依据:《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条,“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积极,全面,正确,诚实地完成举证
如何质证证据三性?
证据三性的法律规定包括:
1. 质证时,当事人应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针对证据证明力有无及大小进行质疑、说明与辩驳。
2.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如实提供。
3. 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作为证据使用。
4. 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证据,应保密。
5. 伪造、隐匿或毁灭证据的行为,无论何方所为,都将受到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