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形式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4-05-08 14:1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民法典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形式有书面、口头或其他形式,但需符合法律或当事人约定。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有异同,前者包括合法和非法行为,后者仅指合法行为。
一、
民法典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形式有哪些
1.民法典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2.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五条,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
3.民事主体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意思表示,但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
二、
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异同
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虽然都是行为人基于主观上的目的,借助于一定的客观条件实施的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但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1.二者的性质不同。
(1)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人的合法行为,其目的在于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
(2)民事行为则包括有效的民事行为和无效的民事行为,合法的民事行为和非法的民事行为。这意味着,并非所有的民事行为都能产生预期的法律后果,只有合法的民事法律行为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
2.二者的法律后果也不一样。
(1)行为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可以产生预期的法律后果,因为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受法律的保护。
(2)民事行为则有合法与非法、有效与无效之分。对于非法的或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不受法律保护。
因此,民事主体在实施民事行为时,必须确保其行为的合法性,以避免产生不利的法律后果。

三、
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保护
1.民事法律行为作为合法行为,受到法律的保护。
2.当民事主体的权益因民事法律行为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救济。
(1)当民事主体因他人的违法行为遭受损失时,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民事主体在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时,也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3)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民事法律行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和谐。
了解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和类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有任何法律疑问,欢迎在找法网上发起咨询,我们将为你提供专业的法律建议。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成立要件包括行为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真实意思表示以及不违反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在实际操作中,应详细核实行为人的年龄、精神状态等因素以确认其民事行为能力;通过多渠道了解、询问和调查来确认意思表示的真实性;同时,对行为内容是否合法进行细致审查。遵循这些要点,能更准确地判断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否。
民事法律行为是什么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一般成立要件包括:
1、当事人。即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的民事主体。在单方民事行为中,存在一方当事人即可;在双方民事行为中,需要有双方当事人;在共同行为中,需要有两方以上当事人;在决议行为中,需要有某一组织的成员或内部机构参与表决。
2、有意思表示。单方法律行为,当事人意思表示完成,法律行为既告成立;双方法律行为,互相意思表示一致时法律行为方告成立。
3、标的须确定并且可能。
特殊成立要件包括:
1、在有因行为,原因欠缺法律行为不成立,原因就成了特别要件。
2、在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物之交付就是特殊要件,民事法律行为在交付完成前不成立。
此外,法人、非法人组织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规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作出决议的,该决议行为成立。
关于违法行为类型有哪些?
违法行为按性质分可分为3种,分别是: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具体如下:
1. 刑事违法行为,即犯罪,它是指触犯刑事法规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对社会危害较大,因此它是违法中最严重的一种。
2. 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规包括民法、劳动法等部门法规的行为。如没有正当理由而不履行民事义务或违反民事义务造成对方的某种损失等。
3. 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具体说,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公民和法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一是国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时的轻微违法行为或违反纪律的行为。
对于民事法律行为,存在以下规定:
1. 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撤销权消灭。
2. 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撤销权消灭。
3. 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撤销权消灭。
4. 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5.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民事法律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6.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