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为包括哪些行为类型
更新时间:2023-10-17 17:3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法律行为包括的行为类型有单方行为、多方行为和双方行为;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等。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的区别包括必备要素不同;依据不同;要求能力不同等。
一、
法律行为包括哪些行为类型
法律行为的分类如下:
1.单方行为,双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2.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3.诺成性行为和实践性行为;
4.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
5.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
6.财产行为和身份行为;
7.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
二、
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的区别
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的区别如下:
1.必备要素不同。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
2.依据不同。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产生法律后果,法律行为依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
3.要求能力不同。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法律行为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4.发生效力不同。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发生效力,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发生效力;
5.取得方式不同。依法律行为取得,是传来取得,依事实行为取得,是原始取得;
6.法律要求不同。法律行为都是合法行为,事实行为区分合法行为与非法行为;
7.能力要求不同。法律行为要求行为能力,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能力。

三、
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找法网提醒您,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1.社会意义:法律行为能够产生社会效果,造成社会影响,具有交互性。
2.法律性:法律行为由法律规定、受法律调整、能够发生法律效力或产生法律效果。
3.意志性:由人实施并由人的意志支配和控制,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追求、认同和选择。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成立要件包括行为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真实意思表示以及不违反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在实际操作中,应详细核实行为人的年龄、精神状态等因素以确认其民事行为能力;通过多渠道了解、询问和调查来确认意思表示的真实性;同时,对行为内容是否合法进行细致审查。遵循这些要点,能更准确地判断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否。
民事法律行为是什么概念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一般成立要件包括:
1、当事人。即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的民事主体。在单方民事行为中,存在一方当事人即可;在双方民事行为中,需要有双方当事人;在共同行为中,需要有两方以上当事人;在决议行为中,需要有某一组织的成员或内部机构参与表决。
2、有意思表示。单方法律行为,当事人意思表示完成,法律行为既告成立;双方法律行为,互相意思表示一致时法律行为方告成立。
3、标的须确定并且可能。
特殊成立要件包括:
1、在有因行为,原因欠缺法律行为不成立,原因就成了特别要件。
2、在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物之交付就是特殊要件,民事法律行为在交付完成前不成立。
此外,法人、非法人组织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规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作出决议的,该决议行为成立。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哪些,法律依据是什么
无民事行为能力就是指公民不能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进行民事活动。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主体分别有: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1.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2.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3.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适用前款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