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补充责任的规定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4-06-27 08:0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对补充责任的规定有哪些?主要涉及劳务派遣、公共场所安全、监护人责任、虚假验资证明、担保责任等等情形。了解这些规定,有助于维护个人权益。
一、
对补充责任的规定有哪些
1.补充责任是指在多个责任主体之间,当主要责任人的财产不足以承担全部赔偿责任时,其他责任人在其能够承担的范围内对不足部分进行补充赔偿的责任形态。
2.补充责任在多种情形下被规定,包括劳务派遣、公共场所安全、监护人责任、虚假验资证明、担保责任等。
在这些情况下,当主要责任人无法完全承担赔偿责任时,负补充责任的人需要承担剩余的赔偿责任。
二、
公共场所补充责任
1.在公共场所,如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如果管理人或者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如果损害是由第三人的行为造成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
3.但如果管理人或者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这意味着,当第三人无法完全赔偿受害人的损失时,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组织者需要在其能够承担的范围内进行补充赔偿。

三、
监护人补充责任
1.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首先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
2.如果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这里,监护人承担的是补充责任。
3.在其他涉及监护人身份的情形下,如投资人实际投入资金与注册资金不符、企业被撤消或吊销后无偿接收企业财产等,监护人也需要在其能够承担的范围内对企业债务承担补充责任。
这种补充责任的存在,旨在保护受害人的权益,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充分的赔偿。
除了公共场所和监护人责任,还有哪些情况需要承担补充责任?对补充责任有更多疑问?在找法网,我们将继续为您解答。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补充协议的效力是怎样的,有哪些法律规定
补充协议如果经当事人协商一致,且为真实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则为有效。合同生效后,若当事人对合同履行的相关事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可以协议补充。
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需满足以下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合同生效后,若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报酬或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可以协议补充;若无法达成补充协议,则根据合同相关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
补充协议是从合同吗,法律有哪些规定
补充协议有效的条件:
1. 主体合格,即当事人应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 当事人的意思是真实的。
3.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违反公共秩序和良好习俗。
合同补充协议是指对合同内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部分,另行达成的条款。补充条款与主合同之间是主从关系,补充条款源于合同本身,而主合同独立存在不受补充条款的限制。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可以协商补充;若无法达成补充协议,则依据合同相关条款或交易习惯来确定。
合同补充条款有效吗,法律规定如何
合同补充条款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件包括:
1. 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
2. 当事人是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人;
3. 合同补充条款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序良俗;
4. 合同补充条款符合法定其他有效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1. 行为人是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 意思表示真实;
3.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可以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进行协议补充。如果无法达成补充协议,应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