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监护人是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24-03-19 06:2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做监护人是什么意思?本文将解释监护人的定义和设立未成年、精神病人监护人的相关规定。监护人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人。
一、
做监护人是什么意思
监护人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人。
监护人的职责是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等。
二、
设立未成年监护人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较小,无法完全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义务,因此需要设立监护人来保护其合法权益。根据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其当然的监护人。
然而,如果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那么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或者与未成年人关系密切、愿意承担监护责任。
又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其他亲属和朋友可以担任监护人。
如果以上人员无法担任监护人,则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三、
设立精神病人监护人
精神病人由于疾病原因无法正常行使自己的民事权利和履行义务,因此需要设立监护人来保护其合法权益。
对精神病人设立的监护人,法律规定的担任监护人的顺序是相同的。
首先是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也可以担任监护人。
如果以上人员无法担任监护人,关系密切的、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并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其他亲属和朋友也可以担任监护人。
如果没有上述法定监护人,则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找法网提醒您,关于监护人的设立,你还有哪些疑问或想要了解更多信息?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为你提供更多专业建议。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监护人责任民法典条文规定是什么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监护人应当全面履行其职责,包括确保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管理其财产、代理进行合法的民事行为等。在实际操作中,监护人应注意预防意外伤害、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安全、及时代理签订合同等。如遇紧急情况,应立即寻求相关部门的帮助,确保被监护人得到妥善照料。
意定监护人最简单三个步骤是什么
意定监护人的办理流程包括三个核心步骤:首先,被监护人需要选定自己信赖的人作为监护人;其次,双方签订书面监护协议,明确各自的权益和责任;最后,前往公证机关进行公证。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流程应在被监护人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办理,并且选择的监护人也需要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这一流程的完成,将为被监护人未来的生活提供法律保障。
监护未成年人的首位法定监护人是谁
关于监护人确定的方式,首先是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担任监护人。若父母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则会考虑其他有能力的亲属,如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等。对于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首选配偶作为监护人,其次是近亲属。若无合适人选,经相关机构同意后,可以由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组织担任。具体操作需结合被监护人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判断和选择。
这三个答案围绕“监护未成年人的首位法定监护人”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并符合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