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民事行为被认定为无效
更新时间:2023-12-30 22:0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民事行为被认定为无效的情形主要包括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作出的行为、虚假意思表示作出的行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行为等。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后果不同、性质不同。
一、
哪些民事行为被认定为无效
以下民事行为被认定为无效:
1.行为人不具有行为能力实施的民事行为;
2.意思表示不自由的行为;
3.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行为;
4.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二、
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
1.二者性质不同。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人的合法行为,这种合法行为的目的在于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而民事行为包括有效的民事行为和无效的民事行为,合法的民事行为和非法的民事行为。
2.法律后果不一样。行为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可以产生预期的法律后果。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受法律的保护。民事行为有合法与非法、有效与无效之分。对于非法的或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不受法律保护。

三、
民事行为能力的内容有哪些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设定民事义务的能力。如果说,民事主体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是具备了参与民事活动的资格的话,那么民事行为能力是其现实地进行民事活动的资格。找法网提醒您,民事主体的民事行为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主观方面,民事主体具有相应的意思表达能力,具有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
2.客观方面,民事主体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能够对自己的不法行为或应尽义务承担责任。
判断民事主体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标准应不同主体有所不同。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何谓无效民事行为
无效民事行为无法产生预期法律效果。处理方式包括确认无效后恢复原状、撤销以撤销意思表示、变更以符合法律要求。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方式,以维护法律秩序和当事人权益。
民法典无效民事行为有哪些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情形包括:
1. 行为人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 意思表示不真实。
3.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四十三条还规定,具备以下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 行为人要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 意思表示要真实;
-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四十四条明确指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四十五条则指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其他民事法律行为则需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后有效。
无效民事行为有哪些情况
一、无效民事法律行为有哪些
1、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如下: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
(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2、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条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