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和解的法律定义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3-11-28 14:1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刑事和解的法律定义是居中对受害人和加害人进行调解,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经济赔偿和解协议。刑事和解协议书要包含的内容是被告人的悔罪表示、赔礼道歉、具体赔偿等。
一、
刑事和解的法律定义是什么
刑事和解的法律定义是指通过调停人使受害人和加害人直接交谈、共同协商达成经济赔偿和解协议后,司法机关根据具体情况作了有利于加害人的刑事责任处置的诉讼活动,包括经济赔偿和解和刑事责任处置两个程序过程。
刑事和解方案以刑罚、损害赔偿、犯罪人的再社会化和社会关系的修复为核心内容。有刑事案件的发生,才会涉及刑罚、损害赔偿问题,在判决以前进行和解则主要是为了体现诉讼效率的原则。沟通、交流应当体现加害人的悔罪意识和被害人的谅解因素。刑事和解制度符合中华民族“和合”的思想传统,也顺应了和谐社会背景下“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在现阶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的研究意义。
二、
刑事和解协议书要有哪些内容
刑事和解协议书应当包含以下这些内容:
1.被告人承认自己所犯罪行,对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并真诚悔罪;
2.被告人通过向被害人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涉及赔偿损失的,应当写明赔偿的数额、方式等;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由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撤回附带民事诉讼;
3.被害人自愿和解,请求或者同意对被告人依法从宽处罚。
和解协议书应当由双方当事人和审判人员签名,但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和解协议书一式三份,双方当事人各持一份,另一份交人民法院附卷备查。对和解协议中的赔偿损失内容,双方当事人要求保密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并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

三、
刑事和解的程序有什么
找法网提醒您,刑事和解程序包括:
1.让罪犯供述犯罪事件的过程,并向受害者及其亲属认罪,承认错误并表示悔改;
2.被害人描述犯罪对其身体、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影响;
3.与犯罪行为和结果有关的人描述其感受。通过这些描述和叙述,肇事者将了解犯罪行为对受害者和与受害者密切相关的人以及家人和朋友的后果,受害者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有权询问与犯罪有关的问题;
4.在充分讨论了犯罪行为及其后果后,调解人可以询问受害人希望从这次和解中获得的赔偿或赔偿项目,以帮助确定受害人应履行的义务;
5.调解员在听取了所有与会者的意见后,主持和解参与者达成和解协议,督促与会者签署和解协议。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什么是刑事和解程序,是否有法律规定
刑事和解程序一般分为和解提出和受理、和解准备、和解陈述和协商、和解协议签订、审查生效等阶段。具体流程如下:刑事和解提案可由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或办案机关提出。
经办案机关审查,符合刑事和解范围和条件的,可以受理提案。和解的准备过程由中立的调解人、加害人和受害人共同完成。受害者通过调解人和加害人,分别会谈,在合法合理的规模内积极创造和解条件。
双方通过和解陈述和协商达成谅解后,在调解人的主持下,加害人与被害人达成书面赔偿协议,调解人将书面协议提交办案机关;办案机关经审查和解协议,确定协议内容公平合法,并表达双方真实意思后,可以确认和解协议的效力,终止对加害人的追究。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双方当事人和解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听取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对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八十九条
双方当事人和解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听取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对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
第二百九十条
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
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
刑事和解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是: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
2、案件属于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
3、获得被害人自愿谅解的。
范围是:
1、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
2、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法律依据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八条
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
(一)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