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调解的定义和操作流程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4-01-16 07:58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劳动调解的定义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因为社会保险、薪资等发生争议可以申请第三方进行调解;劳动调解的流程是当事人提出调解申请、调解委员会受理审查、调解委员会主持调解会议等。
一、
劳动调解的定义和操作流程是什么
劳动调解的定义是指在企业与员工之间,由于社会保险、薪资、福利待遇、劳动关系等发生争议时,由第三方(例如专业性的人才机构、争议调解中心等)进行的和解性咨询,通过劳动争议调解达到法律咨询、和解方式等的说明。
劳动调解的流程如下:
1.申请调解;
2.受理审查;
申请调解后,调解委员会将对申请人的申请进行审查,了解纠纷的基本情况、当事人的诉求和证据等。同时,调解委员会还将联系用人单位,了解其意见和证据,并于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和用人单位发出调解通知书。
3.调解会议;
调解会议是劳动调解的核心环节。在调解会议上,调解委员会将邀请申请人和用人单位的代表进行协商和调解,共同解决劳动纠纷。调解会议一般由调解委员会主持,会议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等事项应由调解委员会事先通知。
4.调解协议;
如果双方在调解会议上取得了协议,调解委员会将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书,制定《调解协议书》,并由双方签字确认。调解协议书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必须依据协议履行义务。
5.不服申诉;
如果双方无法在调解会议上达成协议,申请人可以提起仲裁或者诉讼。
6.执行调解协议。
二、
劳动争议仲裁调解原则是什么
劳动争议仲裁调解原则如下:
1.事实清楚原则。所谓事实清楚原则,是指在仲裁程序中,应当坚持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调解的原则。
2.自愿原则。在仲裁程序中,是否进行调解,能否达成协议,完全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当事人如果不自愿,就不能调解。
3.合法原则。调解程序和协议必须合法,否则不能成立。

三、
劳动争议调解有时效吗
劳动争议调解有时效,即是劳动争议调解的时限是十五日之内。法律上规定,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四条规定,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申请劳动调解多久会处理调解
调解劳动争议的期限一般是十五日。如果调解成功,应制作调解协议书,并由双方当事人及调解员签名,加盖调解组织印章。若十五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可申请仲裁。
经调解达成协议后,应制作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并经调解员签名、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对双方有约束力,需履行。若十五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同样可申请仲裁。
达成调解协议后,若一方在约定期限内不履行,另一方有权依法申请仲裁。
谁来调解劳动争议,劳动争议调解的期限是多长
劳动争议的调解期限,是指当事人和调解委员会申请和完成劳动争议调解所必须遵循的时间。劳动争议调解期限的确定有两种:一种是当事人申请调解的期限;另一种是调解委员会受理和调解的期限。
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如果发生因拖欠劳动报酬而产生的争议,劳动者在申请仲裁时不受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如果劳动关系终止,那么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此外,仲裁时效可以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会重新计算。如果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导致当事人不能按时申请仲裁,仲裁时效会中止,待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后,仲裁时效期间会恢复计算。
找谁调解劳动争议,调解劳动争议的期限是多长
劳动争议的调解期限,是指当事人和调解委员会申请和完成劳动争议调解所必须遵循的时间。劳动争议调解期限的确定有两种:一种是当事人申请调解的期限;另一种是调解委员会受理和调解的期限。
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如果发生因拖欠劳动报酬而产生的争议,劳动者在申请仲裁时不受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如果劳动关系终止,那么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此外,仲裁时效可以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会重新计算。如果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导致当事人不能按时申请仲裁,仲裁时效会中止,待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后,仲裁时效期间会恢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