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贷放款是否合法
更新时间:2023-12-28 10:0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高利贷放款不合法,高利贷放款的利息违反了我国法律的规定。高利贷纠纷发生之后,当事人可以在3年的诉讼时效内向法院起诉,具体时间从权利人知道权利受到损害时起算。
一、
高利贷放款是否合法
高利贷放款不合法。我国法律明确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如果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
二、
高利贷起诉时效有多久
高利贷的起诉时效,一般有三年。找法网提醒您,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的有效期间。该时效是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三、
借高利贷被起诉后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纠纷
借高利贷被起诉后可以解决纠纷的方法是应当积极应当,并搜集证据证明对方要求的利息超过国家规定,属于高利贷。只要证明属于高利贷,债务人就可以只偿还本金以及合理部分的利息。如果债务人暂时无力偿还全部借款的,则可以向法院申请分期还款。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放高利贷是不是合法的
高利贷是否违法需视情况而定:
1. 民间借贷中的高利贷仅是利息的约定违反了法律,但不构成犯罪。但放高利贷过程中如果伴随着威胁债务人的人身安全、暴力催债等行为,并触犯法律,就可能构成犯罪。
2. 对于个人或单位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可以高利转贷罪论处。
高利贷的标准是利率高于法定最高利率的贷款。根据法律规定,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超过这个标准的即属于高利贷。
放高利贷是不是违法
高利贷是否违法需视情况而定:
1、民间借贷中的高利贷仅是利息的约定违反了法律,但不构成犯罪。通常放高利贷往往伴随着威胁债务人的人身安全、暴力催债等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触犯法律就可能构成犯罪了;
2、对于个人或单位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则可以高利转贷罪论处。
高利贷的标准是什么
高利贷指的是利率高于法定最高利率的贷款,法律禁止高利贷,高利贷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根据法律规定,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超过这个标准的,即属于高利贷。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
关于放高利贷是否违法呢
放高利贷是违法的。法律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并且如果行为人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给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还会构成高利转贷罪。法律依据:《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
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