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拘逃避者是否会遭受异地抓捕的处罚
更新时间:2023-09-11 09:2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行拘逃避者会遭受异地抓捕的处罚。行政拘留是在当地拘留所关押。行政拘留是不会留案底的,只有犯罪嫌疑人或被告被依法定罪判刑后,才会产生犯罪记录。
一、
行拘逃避者是否会遭受异地抓捕的处罚
对于逃避行政拘留的违法人员,是可以进行异地抓捕的;在进行异地抓捕时,应当需要当地公安机关进行相应的配合。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第二十二条, 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三条, 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决定将基层管理迫切需要的县级人民政府部门的行政处罚权交由能够有效承接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行使,并定期组织评估。决定应当公布。
承接行政处罚权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按照规定范围、依照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处罚。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加强组织协调、业务指导、执法监督,建立健全行政处罚协调配合机制,完善评议、考核制度。
二、
行政拘留地点在哪里
找法网提醒您,行政拘留一般在在当地拘留所关押。拘留所主要关押被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人。行政拘留的执行场所是拘留所,而不是关押在看守所。
《拘留所条例》第二条,对下列人员的拘留在拘留所执行:
(一)被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给予拘留行政处罚的人;
(二)被人民法院依法决定拘留的人。

三、
行政拘留是不是会留案底
行政拘留不会留有案底。因为案底针对的是犯罪分子,而不是一般的行政违法人。但是,在公安机关的治安部门中,对于行为人的一般违法行为,当地治安部门都会有所记录。因此,被处以行政拘留的行为人不会留有案底,但是还会有留有记录。同时,还要注意行政拘留与刑事拘留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一条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依照本法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行政拘留逃避会异地抓人吗,应该怎么处理
行政拘。逃避会异地抓人。需要行政拘留的,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即使是跨省,公安机关也可以依法进行抓捕。抓人时需要当地公安机关配合,并持工作证和法律手续,不过治安案件由于危害较小,所以实践中可能不进行异地抓捕,可能会通知当地公安机关处理。
拘留的期限是多久
1、拘留期限的计算方法。拘留的时间是,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时间,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的时间。
2、提请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的时间。公安机关拘留犯罪嫌疑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3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案情重大复杂的,可以延长1至4日;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批准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到30日。检察院必须在7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法律依据:《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二百二十条
对被决定行政拘留的人,由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送达拘留所执行。对抗拒执行的,可以使用约束性警械。对被决定行政拘留的人,在异地被抓获或者具有其他有必要在异地拘留所执行情形的,经异地拘留所主管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在异地执行。
逃避行政拘留处罚的人会被实施异地抓捕吗
1、对于逃避行政拘留的违法人员,是可以进行异地抓捕的;在进行异地抓捕时,应当需要当地公安机关进行相应的配合。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第二十二条, 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三条, 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决定将基层管理迫切需要的县级人民政府部门的行政处罚权交由能够有效承接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行使,并定期组织评估。决定应当公布。
承接行政处罚权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按照规定范围、依照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处罚。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加强组织协调、业务指导、执法监督,建立健全行政处罚协调配合机制,完善评议、考核制度。
给犯罪在逃人员,办理手机卡借给他使用,逃避抓捕,会被判多久?
1、结论:可能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2、解析:明知是犯罪的人而帮助其逃匿的,涉嫌窝藏、包庇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构成本罪需满足当事人主观明知或应当知道,即犯罪的人告知自己犯有罪行,或是是从其言谈话语和提出的要求,可明确断定其犯罪,才会构成明知或应当知道。建议聘请律师介入,由律师与办案机关进行沟通,若当事人没有知道对方犯罪的可能性,则不构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