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是否有效的判定要素

更新时间:2024-06-27 23:30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合同是否有效的判定要素应是需要看是否满足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其中应满足的条件是合同当事人具备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合同内容必须是合法有效的、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合同内容要符合法律规定形式等。
一、

合同是否有效的判定要素

  判定合同有效与否的标准如下:

  1.合同当事人必须具有签约能力;

  2.合同必须具有对价或约因;

  3.合同的内容必须合法,不得违反法律规定,也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4.合同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

  5.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四百六十九条,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二、

合同效力有哪些

  合同的效力是:

  1.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2.合同满足主体不适格、违反法律规定等条件之一的,认定无效;

  3.限制行为能力人、越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效力待定;

  4.因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等事由而订立的合同,视为可撤销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合同有效

三、

合同无效的后果是什么

  合同无效的后果具体如下:

  1.返还财产。找法网提醒您,返还财产,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以后,对已经交付给对方的财产,享有返还财产的请求权,对方当事人对于已经接受的财产负有返还财产的义务。

  2.折价补偿。折价补偿是在因无效合同所取得的对方当事人人的财产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时,按照所取得的财产的价值进行折算,以金钱的方式对对方当事人进行补偿的责任形式;

  3.赔偿损失。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如果由于一方或者双方的过错给对方造成损失时,还要承担损害赔偿贪任。此种损害赔偿责任应具备以下构成要件:

  (1)有损害事实存在;

  (2)赔偿义务人具有过错。这是损害赔偿的重要要件;

  (3)过错行为与遭受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合同判定无效的法定要件
合同无效情形多样,处理方式各异。若违反法律强制规定,应向法院申请确认无效;如违背公序良俗,同样可申请无效;而恶意串通损害他人权益的,受害方可要求法院确认无效并追责。不同情况需采取针对性措施,以维护法律秩序和当事人权益。
签署合同是否构成有效力的判断依据
判断合同效力需综合考量。1. 审查主体资格,确保签约方具备相应能力;2. 核实合同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与公序良俗;3. 确认意思表示真实,无欺诈胁迫情形。满足这些条件方可认定合同有效。
如何判断合同是否有效?
判断合同是否有效,可以根据合同是否满足以下条件: 1.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 意思表示真实; 3.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具体来说,如果合同是由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则该合同无效。此外,如果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合同,该合同同样无效。另外,如果合同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并且这种违反不会使得合同无效(即该强制性规定本身未规定违反将导致合同无效),则合同仍然有效。但是,如果合同违背了公序良俗,则该合同无效。
相关知识推荐
问题没解决?立即咨询律师
平台保障
优选律师
快速响应
#3分钟内获得解答
去咨询
没有想要的解答?推荐咨询本地专业律师
平台律师团
已服务 9.9万人
响应 2分钟内
7x24小时在线服务
针对性解决方案
咨询我
合同效力的有效条件
合同效力的有效条件
合同效力问题
问题没解决?立即咨询律师
平台保障
优选律师
快速响应
#3分钟内获得解答
去咨询
律师解答动态
中午好,当你知道被黑网贷平台强制下款了之后,你的第一反应肯定就是去公安局报警。但是你去了派出所或者公
具体根据案件标的金额计算。
你好、由于未领结婚证,双方属于同居关系,因此不存在法律上的婚姻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处理离婚及相关问题
您好,很高兴为您提供法律服务
在看守所待了6个月是否有案底,以及能否撤销,需依据案件最终处理结果等具体情况来判定。
工资不合理是吧,那你找社保局劳动局投诉。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