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3-11-11 00:5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贫困户的认定标准包括是否有收入来源及劳动能力,是否具有法定赡养人等,失业后仍旧没有工作,或者再领取相关费用后,家庭人均收入仍旧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
一、
贫困户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1.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扶养人的居民;
2.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或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3.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以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4.其他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二、
贫困户和低保户有什么区别
1.定义不同
低保户是指收入水平低于全市月均的水平;
贫困户是指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国家规定的人均纯收入的家庭。
2.条件不同
低保户表现为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或者赡养人的居民;在领取各种救济后,仍低于全市月均的水平;
贫困户表现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家人患有重大疾病花费巨额并可以提供病例单的;家有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的;部分五保户,贫困户家庭;其它条件导致家庭收入过低的。
3.享受待遇
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以给于的补助的金额也不相同;
贫困户:结合实际给予贫困户直接和合作的帮扶模式,使贫困户有长久稳定的收入,防止其返贫。

三、
贫困户大病补助政策
找法网提醒您,大病救助条件
1.农村五保对象;
2.城镇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来源、无法定赡(抚)扶养人的人员(简称城镇“三无人员”);
3.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4.享受民政部门定期定量生活补助的60年代精减退职职工;
5.享受民政部门定期抚恤补助的重点优抚对象;
6.总工会核定的特困职工;
7.城乡低收入家庭成员。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贫困户的标准是什么,属于贫困户的标准是什么
国家对贫困户的界定,有其严格的划分标准:即绝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7元),相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628—865元),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866—1205元);通常把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205元的家庭人口统称为弱势群体。
社会保险基金通过预算实现收支平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社会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会给予补贴。社会保险基金按照统筹层次设立预算,除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与生育保险基金预算合并编制外,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按照社会保险项目分别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决算草案的编制、审核和批准,依照法律和国务院规定执行。
怎么才是满足贫困户的标准
贫困户是一个泛称,主要指生活比较困难,低于国家或者地方相应标准收入的人群或者家庭。低保户是贫困户,但是贫困户不一定是低保户。低保户主要是指那些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村)民,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家庭。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主要是以下三类人员:
1.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
2.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3.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