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赔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3-04-01 08:4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国家赔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国家机关以及工作人员的行为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国家赔偿一般在申请后的两个月内作出决定,并在决定后的10天内送达。
一、
国家赔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国家赔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1.主体要件
国家只对一定范围内主体的侵权行为承担赔偿责任。一是国家机关,包括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二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属于接受国家的委托执行职务,因此,其行为的效果归属于所在机关或国家。
2.侵权行为要件
国家赔偿的侵权行为要件是违法行使职权。
3.损害结果要件
损害是指对受害人的合法权益造成的不利后果,赔偿是针对损害而言,无损害即无赔偿,国家赔偿也不例外。
4.因果关系要件
因果关系要件即损害结果必须为违法执行职务行为所造成,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国家才对其承担赔偿责任。
二、
国家赔偿多久能拿到
找法网提醒您,我国国家赔偿法第十三条规定: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决定赔偿的,应当制作赔偿决定书,并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送达赔偿请求人。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在规定期限内未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刑事赔偿义务机关在规定期限内未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十日内向赔偿义务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复议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

三、
国家赔偿和民事赔偿的区别
1.赔偿发生的原因不同。国家赔偿由国家侵权行为引起;而民事赔偿由民事侵权行为引起。(《民法典》规定的公务侵权与国家公权力的行使有关,公务侵权的民事责任实际适用《国家赔偿法》的规定。)
2.赔偿主体不同。国家赔偿的主体是抽象的国家,具体的赔偿义务由国家赔偿法规定的赔偿义务机关履行。赔偿主体与赔偿义务人相互分离。而民事赔偿的主体通常是具体的民事违法行为人,赔偿主体与赔偿义务人相一致。
3.赔偿的归责原则不同。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而民事赔偿的归责原则体系由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构成。
4.赔偿程序不同。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国家赔偿责任的主体有哪些
国家赔偿责任主体是国家,主要包括行政赔偿和刑事司法赔偿。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行使职权给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人身权或财产权造成损害时,应依法给予赔偿。国家赔偿由侵权的国家机关履行赔偿义务。受害人有依照法律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赔偿义务机关应依法及时履行赔偿义务。
国家赔偿的责任主体是谁
国家赔偿责任是指,当国家机关(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如果违法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因此造成损害,受害人有权获得国家赔偿。值得注意的是,赔偿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本身,而非仅仅是实施侵权行为的行政机关或工作人员。赔偿的费用来源于国家财政。
具体地,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若存在本法所规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情况,并导致损害发生,受害人有权依据本法律取得相应的国家赔偿。同时,法律规定的赔偿义务机关必须按照本法的规定,及时履行其赔偿义务。
国家赔偿责任主体是什么
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1. 侵权行为主体要件:侵权行为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或者其工作人员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2. 侵权行为要件:侵权行为的存在是构成国家赔偿责任的要件之一,即国家侵权行为的主体的哪些行为可以引起国家赔偿责任。
3. 损害结果要件:损害结果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所造成的既定的客观损害。即有损害,才会有赔偿。
4. 因果关系要件:职务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的行为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之间,必须有必然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只有两者之间具有这种联系,国家才负责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