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知道是非法集资行为

更新时间:2023-07-09 20:1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非法集资行为需要满足一定的特征: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以及社会性。非法集资罪的构成要件有:侵犯的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实施的主体可以是个人或单位。
一、

怎样知道是非法集资行为

  知道是非法集资行为需要满足:

  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社会性四个特征要件:

  1.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2.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3.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4.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二、

非法集资罪的构成要件

  1.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2.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当事人明知自己的非法集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在单位进行非法集资的情况下,这种故意体现为单位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以单位的名义为单位的利益故意追求特定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单位犯罪故意是单位成员的共同认识和意志,严格区别于单位成员个人的认识和意志。

  3.犯罪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非法集资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资本的运作过程,即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将不特定对象的资金集中起来,使他们成为形式上的投资者(股东、债权人),往往是人数众多,涉案金额大,严重破坏国家金融管理秩序。

  4.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未依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的集资行为。

非法集资行为

三、

非法集资罪和集资诈骗罪的区别

  找法网提醒您,两者的区别为:

  1.行为的目的不同。集资诈骗罪的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所募集的资金的目的,包括据为已有、据为单位或者他人所有。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则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是通过非法吸收、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而用于营利活动,以牟取暴利。实践中,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区分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关键;

  2.行为方式不尽相同。前者是使用诈骗方法,即使用捏造事实、编造谎言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众财物;而后者则不要求必须使用诈骗方法,哪怕是以真实的方法来吸收公众存款,也可以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3.侵犯的客体不同。前者主要侵犯的是公司财产的所有权,而后者主要侵犯的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非法集资诈骗的数额并不是量刑的唯一依据。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11098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什么是非法集资的常见形式?
非法集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通过发行有价证券、会员卡或债务凭证等形式吸收资金; 2、对物业、地产等资产进行等份分割,通过出售其份额的处置权进行高息集资;
被非法集资怎么还钱?
对非法集资款,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其中属于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属于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则应当予以没收,并上缴国库。 法律依据: 《中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怎样算非法集资
判断非法集资: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借用合法经营形式非法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即以生产经营、商品交易等之名行非法集资之实。集资对象为社会公众,即
什么样的集资算非法
非法集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br/> 1、通过发行有价证券、会员卡或债务凭证等形式吸收资金;<br/> 2、对物业、地产等资产进行等份
怎么判断非法集资行为
通过以下要件判断是否构成非法集资: 1、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大小。 2、是否出于故意。如果不是出于故意实施的,不构成犯罪。 3、是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果未违反
什么样的形式属于非法集资
非法集资指的是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的行为。非法集资的基本特征有: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
关于非法融资二亿量刑的法律解析
非法融资二亿,量刑重。如数额特别巨大或有特别严重情节,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同时,还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责任。建议尽快寻求专业律师帮助
相关文书下载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