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及对象有什么人
更新时间:2023-06-25 17:0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及对象为: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的罪犯等。社区矫正的执行机关是司法局以及司法所。需要注意的是,社区矫正不同于监外执行。
一、
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及对象有什么人
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及对象有:
1.被判处管制的罪犯;
2.被宣告缓刑的罪犯;
3.被裁定假释的罪犯;
4.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
5.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二、
社区矫正的执行机关
找法网提醒您,社区矫正一般由司法行政机关(司法局)及其派出机构(司法所)在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对服刑人员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三、
社区矫正和监外执行的区别
1.从概念属种看,二者不是同一个层面的概念。社区矫正是对罪犯的矫正的一种,而监外执行是自由刑执行的一种。
2.从适用范围上看,不同点主要有三个。
(1)监外执行包括被剥夺政治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社区矫正则不包括。
(2)称谓有所不同。前者是监外执行罪犯,后者是社区服刑人员。
(3)社区矫正强调了其适用范围中的重点:“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当作为重点对象,适用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监外执行则未明确其重点何在。
3.从执行主体看,二者是不一致的。监外执行的执行主体是公安机关。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在司法行政机关内部设立)负责执行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社区矫正对象包含怎样的,包括什么工作内容
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一般包括被人民法院处以管制、缓刑、或者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刑罚的犯罪分子。具体的工作内容一般包括对该犯罪分子进行教育,改善其与邻里亲友的关系,督促其悔过等。
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社区矫正对象包含怎样的,包含什么样的工作内容
社区矫正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管理、教育以及参与公益工作等。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司法机关会依法组织矫正对象参与各类社区矫正活动,并采取界定活动范围等措施,以加强矫正对象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而维持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秩序,确保非监禁刑罚的有效执行。
在社区矫正教育方面,目标是让矫正对象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所犯罪行的严重性,培养认罪守法的意识,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至于适用缓刑的对象和条件,它们分别如下:
1. 适用缓刑的对象仅限于被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意味着,对于判处三年以上徒刑的罪犯,缓刑并不适用。
2. 犯罪分子需有悔改表现,且适用缓刑确实不会再次危害社会。换句话说,法院认为即使不将其关押,也不会再对社会构成威胁。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此外,根据刑法规定,累犯无论刑期长短,一律不能适用缓刑。
对于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其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不得少于二个月。
对于什么未成年人能适用社区矫正,怎么规定
法律分析:
1. 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人分别进行。
2. 未成年犯管教所、社区矫正机构应加强对未成年犯、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法治教育,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职业教育。
3. 对于因不满十六周岁而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应责令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行管教,并在必要时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对于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应与教育行政部门配合,确保其继续接受义务教育。社区矫正机构应告知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的有关规定,并配合相关部门解决其就学、就业等问题。
对于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有特定罪行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等,也应负刑事责任;对于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负刑事责任。对于依照法律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应从轻或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