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适用范围对象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3-01-06 10:5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社区矫正适用范围对象是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服刑的五种罪犯。社区矫正人员遵守的规定是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接受教育,按照规定参加公益劳动等。
一、
社区矫正适用范围对象是什么
社区矫正适用范围对象如下: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二、
社区矫正人员遵守哪些规定
1.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报告。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还应当每个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2.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矫正人员确需进入的,应当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并告知人民检察院。
3.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
4.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旗)。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征求社区矫正人员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后作出决定。
5.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6.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三、
社区矫正人员再次收监的情况
找法网提醒您:社区矫正人员再次收监的有如下情况:
1.违反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2.无正当理由不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3.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4.受到社区矫正机构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5.可能逃跑的;
6.具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社会秩序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现实危险的;
7.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情形。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社区矫正对象包含怎样的,包括什么工作内容
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一般包括被人民法院处以管制、缓刑、或者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刑罚的犯罪分子。具体的工作内容一般包括对该犯罪分子进行教育,改善其与邻里亲友的关系,督促其悔过等。
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对于什么未成年人能适用社区矫正,怎么规定
法律分析:
1. 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人分别进行。
2. 未成年犯管教所、社区矫正机构应加强对未成年犯、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法治教育,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职业教育。
3. 对于因不满十六周岁而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应责令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行管教,并在必要时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对于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应与教育行政部门配合,确保其继续接受义务教育。社区矫正机构应告知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的有关规定,并配合相关部门解决其就学、就业等问题。
对于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有特定罪行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等,也应负刑事责任;对于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负刑事责任。对于依照法律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应从轻或减轻处罚。
社区矫正对象应遵守哪些义务?
法律分析:社区矫正对象的义务:
(一)社区矫正对象应当依法接受社区矫正,服从监督管理。
(二)及时报到,社区矫正对象应当自判决、裁定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到执行地社区矫正机构报到。
(三)遵守规定,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履行判决、裁定、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等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遵守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关于报告、会客、外出、迁居、保外就医等监督管理规定, 服从社区矫正机构的管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
第四条 社区矫正对象应当依法接受社区矫正,服从监督管理。社区矫正工作应当依法进行,尊重和保障人权。社区矫正对象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不受侵犯,在就业、就学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
第二十一条 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社区矫正对象,应当自判决、裁定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到执行地社区矫正机构报到。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由看守所或者执行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公安机关自收到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将社区矫正对象移送社区矫正机构。
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由监狱或者看守所自收到批准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将社区矫正对象移送社区矫正机构。
第二十三条 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履行判决、裁定、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等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遵守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关于报告、会客、外出、迁居、保外就医等监督管理规定,服从社区矫正机构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