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的两审终审制度
更新时间:2023-09-02 09:2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诉讼的两审终审制度是指某一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后即告终结的制度,一般是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对民事判决的结果不服,进行上诉,而二审判决、裁定,就是终审判决。
一、
诉讼的两审终审制度
诉讼的两审终审制度是指某一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后即告终结的制度。法院审判案件,就审判程序而言是两审终审制,就法院体系而言是四级两审制。两审终审制,就是一起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判终结审判的制度。找法网提醒您,地方各级法院对于按照审判管辖权的规定对由它审判的第一审(初审)案件做出判决或裁定以后,若当事人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若同级的检察院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抗诉。
二、
民事诉讼提起的前提条件
民事诉讼提起的前提条件:
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案件中有明确的被告;
3.陈述了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三、
民事诉讼程序怎么走
1.当事人起诉,首先应提交起诉书,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相应份数的副本。
2.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原告向法院起诉应提交下列材料:原告主体资格的材料、证明原告诉讼主张的证据。
3.当事人向法院提交书证,应填写一式两份证据清单,详细列明提交证据的名称、页数。
4.立案庭在当事人履行必须的手续和交齐有关证据材料之后,在七天内,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办理立案手续;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依法裁定不予受理。
5.当事人应在收到受理通知书之日起七天内预交案件受理费和其他诉讼费用。
6.立案手续后,案件由法院排期开庭,当事人应服从法院的各项工作安排,并于结案后到财务室结算诉讼费用,多退少补。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两审终审制是什么
终审判决,是指法院对案件的最后一级判决。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二审就是终审。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一审也是终审。对一审法院的裁判不服的,可向上级法院上诉,开启二审程序,那么二审判决即为终审判决。
<br/>
法律依据:<br/>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四条<br/>
第二审的判决、裁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都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br/>
第二百四十三条<br/>
第二审人民法院受理上诉、抗诉案件,应当在二个月以内审结。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二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br/>
最高人民法院受理上诉、抗诉案件的审理期限,由最高人民法院决定。
两审终审制度
不冲突;二审终审是前提,再审是例外,大多数案件都不会走到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