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公益诉讼的法律特征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3-03-24 08:02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民事公益诉讼的法律特征主要有诉讼的原告是不特定人、诉讼的目的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诉讼案件适用范围宽泛等。公益诉讼是可以进行调解处理的,可以在诉讼前进行调解,也可以在诉讼过程中进行。
一、
民事公益诉讼的法律特征有哪些
民事公益诉讼的法律特征有:
1.公益诉讼的原告是不特定的人。找法网提醒,一般仅指无利害关系的人,但古罗马法亦包括有利害关系的人。且如果原告为多人,可由裁判法官选择适宜的人作为原告。
2.原告起诉的出发点在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法律尊严及社会公平正义,而非个人一己私利。
3.公益诉讼涉及的案件范围宽泛,可以是民事侵权行为,也可以是行政违法、刑事犯罪活动。
4.公益诉讼的地位体现在对国家机关执法能力不足的补充与协助,而非取代国家机关进行执法活动。
5.原告在胜诉后往往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
二、
公益诉讼可以调解吗
对公益诉讼案件可以和解和调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八十七条
对公益诉讼案件,当事人可以和解,人民法院可以调解。当事人达成和解或者调解协议后,人民法院应当将和解或者调解协议进行公告。公告期间不得少于三十日。公告期满后,人民法院经审查,和解或者调解协议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出具调解书;和解或者调解协议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不予出具调解书,继续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依法作出裁判。

三、
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的区别
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的区别从概念上:两者所维护的法律规范的性质不同,前者所要维护的是行政法律规范,后者所要维护的是民事法律规范;两者的被告不同,行政公益诉讼以行政机关或其他公权机关为被告,而民事公益诉讼则以民事主体为被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七条,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民事公益诉讼和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有区别吗?
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的区别:
1、适用的法律不同。民事案件适用民诉法,刑事案件适用刑诉法;
2、起诉的主体不同,民事案件的起诉主体一般是自然人,刑事案件的起诉主体是检察院;
3、后果不同。民事案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刑事案件承担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三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第五条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温馨提示】
以上回答,仅为当前信息结合本人对法律的理解做出,请您谨慎进行参考!
如果您对该问题仍有疑问,建议您整理相关信息,同专业人士进行详细沟通。
如果存在行政公益诉讼和民事公益诉讼交叉的案件,当事人应该如何
行政公益诉讼中的被告一般不是个人,而是单位,例如行政机关或其他公权机关。行政公益诉讼主要是指检察院、公民及社会组织认为行政主体使职权的行为违法,侵害了公共利益或有侵害之虞时,虽与自己无直接利害关系,但为维护公益,而向特定机关提出起诉请求,并由特定机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
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
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提起诉讼。
有权提起诉讼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提起诉讼。
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
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人民检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