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不付赡养费如何处理
更新时间:2023-01-06 11:0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子女不付赡养费要承担民事法律责任,情节严重,可构成遗弃罪,被依法处以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不负赡养义务的,父母可以随时起诉,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一、
子女不付赡养费如何处理
子女不付赡养费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根据法律规定,赡养父母是子女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法院查明情况后,可以强制子女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根据当地的生活标准,判决子女给付一定的赡养费用。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规定,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
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子女不负赡养义务的要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情节恶劣构成遗弃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规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二、
不负赡养义务多久可以起诉
不负赡养义务的,父母随时都可以起诉。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六条 下列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一)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二)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三)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四)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

三、
不赡养老人有继承权吗
找法网提醒你,民法典中未赡养老人有权利继承遗产,但无特殊情况下,会少分或不分。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条规定了遗产分配的原则: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子女不赡养老人的要怎么处理
子女不赡养老人的处理:老人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成年子女履行赡养义务,给付赡养费。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子女对于年老、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老人可以以遗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br/>
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br/>
第二十六条<br/>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br/>
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
<br/>
《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br/>
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父母不赡养未成年子女该如何处理
子女如果不赡养年老的父母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其支付赡养费,赡养父母是子女的法定责任和义务,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br/>
法律依据:<br/>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br/>
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
<br/>
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br/>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br/>
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br/>
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br/>
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
离婚要女方付赡养费怎么处理
离婚给女方的不是赡养费。双方当事人离婚时,男女双方不具备赡养关系。但如果女方主要因抚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负担较多义务的,离婚时,男方应当基于补偿。或女方因离婚而生活困难的,男方应当给予适当帮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八条
夫妻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负担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给予补偿。
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第一千零九十条
离婚时,如果一方生活困难,有负担能力的另一方应当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