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社会救助基金的条件
更新时间:2023-09-05 02:5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申请社会救助基金的条件是,抢救费用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的,肇事车辆未参加交强险的,其他需救助情形。包括因交通事故赔偿义务人无力赔偿,造成受害人家庭特殊困难确需救助的。
一、
申请社会救助基金的条件
申请社会救助基金的条件:
1.肇事机动车已经购买了交通强制险,但是在强制险的责任范围内仍然不能够补偿受害人人身伤亡抢救费、医疗费用、丧葬费用的;
2.肇事机动车没有购买交通强制险的;
3.其他。包括无力赔偿的,经济困难的等。
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是针对肇事者逃逸或者无力承担巨额赔偿费用,专门为受害者获得救助而设立的一种渠道。主要是垫付交通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所需抢救费、医疗费、丧葬费的部分或者全部费用。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垫付基金并不是无期限垫付的,垫付时只垫付受害人从抢救开始的72小时内所产生的部分或者全部医疗费用,超出72小时的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需要由医疗机构书面说明理由,否则不予以垫付,具体的收费标准按照肇事地的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来计算。
二、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垫付程序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垫付程序如下:
1.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2.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收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垫付通知和医疗机构垫付尚未结算抢救费用的申请及相关材料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对符合垫付要求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将相关费用划入医疗机构账户。

三、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垫付限额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垫付限额,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标准,如山西省,丧葬费用垫付限额,最高限额为山西省上一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倍。一次性补助限额,经市级联席会议办公室审核同意后,按受害人伤残等级进行分类补助:
1.死亡人员或六级(含)以上残疾人员一次性经济补助限额为3万元;
2.六级以下残疾人员一次性经济补助限额为1万元;
找法网提醒您,补助金额超过标准的,经省联席会议办公室审核确定,一次性补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5万元。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我想问一下申请社会救助的条件
法律分析:
1、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社会救助管理所提出书面申请,并根据社会救助申请公开告知书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证明,亲笔填写承诺书,自觉履行义务。
2、街道社会救助管理所对申请人提供的有关证明及家庭情况进行调查核实,也可以委托申请人户籍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调查核实。
3、街道社会救助管理所核实结束后,对申请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我想问一下申请社会救助的条件是什么
一、临时救助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申请
1、临时救助需要以下条件才能申请:
(1)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
(2)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
(3)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的家庭。
2、法律依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第四十八条
申请临时救助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经审核、公示后,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救助金额较小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批。情况紧急的,可以按照规定简化审批手续。
二、申请救助审批需提供材料有哪些
1、申请书;
2、身份证复印件;
3、户口本复印件;
4、疾病诊断书;
5、出院记录;
6、参合人员住院费用结算表或特殊门诊补偿表;
7、中国银行社会保障卡复印件;
8、有残疾证的。
乡镇可根据已救助对象实际情况,向县级申请二次救助。
申请社会救助的条件
社会救助对象包括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救助;对特困人员的救助;对于受灾人员的救助;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成员的就业救助。法律依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第九条<br/>
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br/>
第十四条<br/>
国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供养。
<br/>
第二十条<br/>
国家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对基本生活受到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人员,提供生活救助。<br/>
第四十二条<br/>
国家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成员,通过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费用减免、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办法,给予就业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