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财产的范围及其取得方式

更新时间:2023-08-02 14:10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私有财产的范围包括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产工具、成产原材料等合法的不动产和动产。私有财产的取得方式主要有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两种方式,原始取得又包括先占取得、生产取得、添附取得、善意取得四种取得方式,继受取得主要包括买卖合赠与两种形式。
一、

私有财产的范围

  私有财产的范围大致如下:

  1.收入。是指人们从事各种劳动获得的货币收入或者有价物。如工资、稿费、专利转让费。

  2.房屋。房屋是我国公民最主要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包括依法购买的城镇住宅,也包括在农村宅基地上依法建造的住宅,也包括商铺、厂房等建筑物。

  3.生活用品。是指用于生活方面的物品,包括家用电器、私人汽车、家具和其他用品。

  4.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生产工具是指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原材料是指生产产品所需的物质基础材料。

  5.其他合法的不动产和动产。如图书、个人收藏品、牲畜和家禽等。

二、

私有财产的取得方式

  私有财产的取得方式包括继受取得和原始取得两种,具体如下:

  1.继受取得

  继受取得,又称传来取得,是指通过一定的法律行为或基于法定的事实从原所有人处取得所有权。

  2.原始取得

  原始取得是指所有权首次产生或不依赖于原所有人的意志而取得物的所有权。其又可以分为先占取得、生产取得、添附取得、善意取得四种方式。

私有财产

三、

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

  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主要是有民法层面的保护和刑法层面的保护两大类:

  1.民法层面主要是指《民法典》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找法网提醒您,如果私人的合法财产被侵犯时,权利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

  2.刑法层面的保护主要是指《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学校发的奖学金是学生的私有财产还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法律分析:奖学金应当属于荣誉权,不属于财产权。当事人获得奖学金的,这个应当属于一种荣誉,在学校是有记载的,是对当事人一种正面、积极的评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当事人的名誉,进而获得一定的利益,当事人获得的钱财,属于学校给当事人的奖励,奖励当事人获得殊荣,对当事人的学业进行一定的鼓励。因此,奖学金虽然通过财产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从本质上看,奖学金属于荣誉权,是学校对当事人的学业进行肯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一条 民事主体享有荣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 获得的荣誉称号应当记载而没有记载的,民事主体可以请求记载;获得的荣誉称号记载错误的,民事主体可以请求更正。
《私有财产保护法》规定,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如何处罚
公民的个人财产若是受到侵犯的,当事人可以报警,及时寻求公安机关的帮助。法律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的财产权,侵犯他人财产构成犯罪的,对行为人依法处以相应的刑事处罚。 法律依据:《宪法》第十三条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刑法》第二百七十条 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
《私有财产保护法》规定,公民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如何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章 总纲 第十三条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关于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的说明 (五)关于私有财产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私有财产日益增加。切实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既是宪法的规定和党的主张,也是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和迫切要求。 物权法草案规定:“私人对其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原材料等不动产和动产享有所有权。”“私人合法的储蓄、投资及其收益受法律保护。”“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私人的继承权及其他合法权益。 ”“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哄抢、破坏。”这些规定,进一步完善了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积累财富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拥有自己的房屋,而且大量集中在住宅小区内,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已经成为私人不动产物权中的重要权利。物权法草案从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出发,明确规定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如电梯等公用设施和绿地等公用场所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 草案还对小区内的车库、车位的归属,业主委员会的职能,业主和物业服务机构的关系等,作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