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被公司辞退,劳动仲裁表请求事项应该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1-12-16 15:04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劳动法》的规定,工作单位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辞退。那么哺乳期被公司辞退,劳动仲裁表请求事项应该怎么写?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找法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

哺乳期被公司辞退,劳动仲裁表请求事项应该怎么写

  辞退哺乳期女职工的,女职工申请劳动仲裁时,申请书要载明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信息、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证据等同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十八条 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

  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哺乳期被公司辞退

二、

哺乳期辞退赔偿

  1、《劳动法》第29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据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女职工在孕期、产假、哺乳期内的; 第63条 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2、《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4条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26条妇女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特殊劳动保护并可以获得帮助和补偿。

  4、劳动部关于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第25条规定的情形外,劳动者在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时,用人单位不得终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期限应自动延续至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满为止。

三、

申请劳动仲裁的程序

  1、先交申请书

  首先你要从劳动权利被侵害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书面提出申请。需要按仲裁委员会提供的《申诉书》填写一式二份,并附劳动合同、身份证复印件及相关的证据材料。

  不过,申诉人要是用人单位的,还需要附营业执照有效影印件。

  2、委托专业律师

  要是纠纷比较复杂,损失比较大的,最好就委托不超过二名的律师参加仲裁活动。

  3、举证证明

  劳动争议案件一般由申诉人提供证据,也就是谁提的就谁给证据。不过因为用人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就由用人单位负责提供证据。

  4、审理裁决

  仲裁那边给时间了,你就要按仲裁庭指定的时间到达指定的地点参加庭审活动。你是申诉人,要是没有正当理由不到庭的,就按撤诉处理。被诉人要没正当理由不到庭的,仲裁庭就可进行缺席审理并作出缺席裁决。

  5、裁决决定

  要是你对裁决不服的,可以从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的,裁决就会发生法律效力。

  6、审理结案

  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一般就从组成仲裁庭之日起60日内结案。不过,要是说案情比较复杂的,经批准最多可延长30天。

  工作单位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辞退,哺乳期被辞退的可依法申请劳动仲裁。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哺乳期被公司辞退,劳动仲裁表请求事项应该怎么写的相关知识。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找法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劳动仲裁请求事项怎么写
劳动仲裁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 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公司辞退,劳动仲裁怎么写
公司有以下情形时,可以提请劳动仲裁: 一般来讲,劳动仲裁受理范围包括: 1. 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 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 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 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 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6.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