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法律意义上的诬陷

更新时间:2021-11-12 17:26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其实总把诬陷和诽谤来混用,但实际上从法律层面来说:诬陷和诽谤是两个不同意义的词语。在法律的定义中,一定要将两者严格区分。下边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什么叫做法律意义上的诬陷的相关内容。

  一、什么叫做法律意义上的诬陷

  我国刑法中没有诬陷罪这一罪名,其全称为诬告陷害罪。

  第二百四十三条诬告陷害罪: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什么叫做法律意义上的诬陷

  二、诬告陷害罪和诬陷罪区别

  1、客体要件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后者侵犯的是公民的名誉。

  2、主观方面不同:前者的目的是使他人受刑事追究;后者的目的是破坏他人名誉。

  3、客观行为不同:前者是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通常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后者是捏造有损他人名誉的事实,散布于第三者或更多的人,但不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如果行为人虽然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但并不告发,而是私下散布,旨在损害他人名誉,就构成诽谤罪。

  4、处罚不同:诬告陷害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三、诬陷罪立案标准及赔偿标准

  法律规定,诬告陷害罪的立案标准:一是捏造的犯罪事实情节严重的;二是诬告陷害的手段恶劣的;三是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的;四是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该罪的赔偿标准,可以参照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以及受害人的相关经济损失进行赔偿。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二百四十三条 诬告陷害罪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的关于什么叫做法律意义上的诬陷的相关问题。大家一定能够要区分诬陷与诽谤的不同。如果您对什么叫做法律意义上的诬陷还有其他疑问的话,欢迎您来咨询我们找法网的相关律师。我们的律师会积极为您提供相关的帮助的。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污蔑他人的法律后果是什么呢
<p>下面我将针对污蔑罪怎么判刑,做简单分析如下:</p><p>首先,刑法上没有污蔑罪之说,如果污蔑可能构成诽谤罪。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必须是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达到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比如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者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形。</p><p>根据刑法规定:犯诽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p>
诽谤和诬陷有什么区别?法律上的诽谤和诬陷请问都有什么区别?
诽谤罪和诬告陷害罪之间的区别如下: 1. 侵犯的客体不同。诬告罪侵犯的客体不仅有公民的人身权,还扰乱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而诽谤罪侵犯的客体只是公民的人身权。 2. 客观方面不同。诽谤罪表现为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这些事实可以是犯罪事实,也可以是不构成犯罪的事实。而诬告陷害罪不仅要求捏造犯罪事实,还必须向司法机关作虚假告发。 3. 目的不同。两者在主观上都是故意的,但各自的目的不同。诬告陷害罪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人受到刑事处罚;而诽谤罪的目的是为了损害他人人格,败坏他人名誉。 4. 处罚不同。犯诽谤罪情节严重的,根据《刑法》规定,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但诽谤罪通常只有在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况下才会被处理。犯诬告陷害罪情节严重的,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律师解答动态
你好,可以保留好合同相关转账记录,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权益退费
李琦律师
李琦律师
5分钟前
从法律角度分析,这个案件涉及未成年人性关系和监护责任问题,我为您梳理几个关键点:1.关于性关系合法性
孙粼律师
孙粼律师
7分钟前
你好具体情况方便电话沟通一下事宜?
一是要核实政策:你可以通过当地社保部门官方网站、服务热线等渠道,核实是否存在社保政策调整导致缴费标准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