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为清偿的诉讼时效是多少

更新时间:2022-05-23 11:41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代为清偿是一种第三人帮助债务人向债权人清偿还款的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民事行为。由于清偿的事由有所不同,第三人与债务人、债权人也会产生相应的民事关系。那么代为清偿的诉讼时效是多少,找法网小编将为您详细介绍。

  一、代为清偿的诉讼时效是多少

  代为清偿,又叫第三人清偿,是消灭合同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重要手段。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因此,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会依法保护权利人的权利。最长诉讼时效的期间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权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效最长也是二十年,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代为清偿的诉讼时效是多少

  二、代为清偿能否中断诉讼时效

  1、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事实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其特点在于均是当事人有意识的行为,包括起诉、权利人主张权利或者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的行为。这些法定事由只要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出现即引起时效的中断。

  2、中断诉讼时效的法定事由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任何阶段均产生中断的法律效力。而且诉讼时效中断的次数不受法律限制,也就是说,诉讼时效因权利人主张权利或者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后,权利人在新的诉讼时效期间,再次主张权利或者义务人再次同意履行义务的,可以认定为诉讼时效再次中断。

  3、从诉讼时效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从而法定事由发生之前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与重新计算的时效期间没有关系,在此种意义上,民法学称诉讼时效中断为根本性障碍。

  4、当发生不可抗力致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时,不能导致诉讼时效中断

  三、代为清偿的条件

  1、依合同性质,可以由第三人代为清偿。如作为合同关系内容的债务属于专属性的,则性质上不许代为清偿。普遍认可的基于债务性质不得代为清偿的情形有:不作为债务,以债务人本身的特别技能、技术为内容的债务,因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特别信任关系所生的债务等。

  2、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无不得由第三人代为清偿的约定。但该约定必须在代为清偿前为之,否则无效。

  3、债权人没有拒绝代为清偿的特别理由,债务人也无提出异议的正当理由。如果代为清偿有违社会公共利益或社会公德或诚实信用,对债权人、债务人或社会有不利的影响;或代为清偿违背其他强行性规范时,债权人就有权拒绝受领代为清偿,债务人也有权提出异议,不发生清偿的效力。

  4、代为清偿的第三人必须有为债务人清偿的意思。在这点上,代为清偿与债务承担不同:第一,若为清偿人的错误,误信为自己债务而为清偿时,不成立代为清偿。第二,连带债务人、不可分债务人,仅在其超过自己本来负担的给付义务而为清偿的范围内,始构成代为清偿。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的代为清偿的诉讼时效是多少的内容。最长诉讼时效的期间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权利人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效最长也是二十年,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如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致电找法网律师。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要求撤销个别清偿纠纷,诉讼时效多少年?
法律分析: 1. 主张偿还的诉讼时效为3年,超过的一般视为放弃诉讼追偿的权利;诉讼时效因债务人承诺限期给付情况而延长。 2. 在提起诉讼前,应准备以下材料: * 起诉状:包含原告、被告的基本情况(如姓名、住址、职业、年龄、工作单位等)、诉讼请求及事实与理由。 * 主要证据的复印件。 * 原告身份证复印件。 需要注意的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除非有特殊情况,且需经权利人申请,法院方可考虑延长。
律师解答动态
不影响不影响,具体什么情况你看。
您好,您可以通过法院诉讼主张您的权利。
你好,你说的情况按照司法局规定收取
主要还是一个驾驶安全距离与车速的问题,双方应当都有责任。
可能是公司走了一部分的账目到了员工的纳税工资那里,可以尝试向当地区级税务局举报,要有关单位查实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