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失密”被盗刷1200万 卡主诉银行未获支持
更新时间:2019-09-17 12:34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商人黄先生在刷卡输密码时毫不避人,导致银行卡在澳门被克隆盗刷,1200余万元巨款蒸发。为追回损失,黄先生遂将发卡银行告上法庭,要求对方返还被盗刷的款项和利息。日前,上海一中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黄先生的请求未获支持。众人面前公开输密码去年1月
商人黄先生在刷卡输密码时毫不避人,导致银行卡在澳门被“克隆”盗刷,1200余万元巨款“蒸发”。为追回损失,黄先生遂将发卡银行告上法庭,要求对方返还被盗刷的款项和利息。日前,上海一中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黄先生的请求未获支持。
众人面前公开输密码
去年1月15日,黄先生至银行开立了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并于同年2月25日办理了一张借记卡。2008年3月初,黄先生携带这张借记卡至香港,为替朋友作资信担保。当时,黄先生当着在场数人的面,直接在ATM机上输入密码进行了数次账户余额查询操作。在场者不仅目睹了黄先生的密码输入过程,还以需要借记卡复印件为由,持借记卡离开黄先生的视线在其他房间进行操作。黄先生虽然稍感狐疑,但未深究。
去年3月18日,黄先生发现自己的这张借记卡在14日夜至15日凌晨,被以输入密码的方式8次用于澳门珠宝或钟表店的POS机消费,合计消费金额为1219万余元人民币。蹊跷的是,在交易发生时,黄先生本人并不在澳门。黄先生怀疑有人伪造并盗刷了其借记卡,遂向大陆、澳门及香港警方报案。因与发卡银行就资金被盗刷的责任问题协商未果,黄先生诉至法院,请求判令银行返还被盗刷款项及利息60620元。
法院认定卡主存疏忽
上海一中院认为,发卡银行已通过账户申请书、借记卡、万顺通卡章程等形式,就借记卡的使用范围履行了告知义务。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的相关规定,本案中发生交易的8家商户均不受“单笔交易金额不得超过等值5000美元”的限制。
此外,黄先生作为一名商人,在使用借记卡过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疏忽,其自身存在重大过错。法院一审判决驳回黄先生的诉讼请求。
审理此案的法官表示,使用借记卡采用的是密码身份认定原则。在与不熟悉的他人进行商业交往时,借记卡的持卡人需尽到谨慎注意义务。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我的微信被盗了银行卡被刷了
微信被盗,钱被转走的情况下,首先要第一时间冻结自己的微信号,如果被盗的钱数额超过2000元,可以立刻报警,如果数额低于2000元,可以提供转账记录查出自己的钱被转往何处,然后再联系微信客服协助找回来。法律依据:《网络安全法》第八条<br/>
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网络安全工作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电信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和其他有关机关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网络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br/>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网络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职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
银行卡被盗刷,银行和持卡人谁来承担责任?怎么追回损失?
银行卡被盗刷,可能会构成盗窃罪,法定刑10年以上,,【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