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甜食者更容易得癌症

更新时间:2019-09-11 18:17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每日白糖摄入量应控制在30~40克左右。爱吃甜食的人可要注意了,除龋齿、肥胖、糖尿病外,还可能受到癌症威胁。日本大学药理学教授田材丰幸经研究发现,平时好吃高糖类食物的人,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减退,患癌症机会比普通人高4~5倍。因此,在日本厚生省早已提


每日白糖摄入量应控制在30~40克左右。

爱吃甜食的人可要注意了,除龋齿、肥胖、糖尿病外,还可能受到癌症威胁。日本大学药理学教授田材丰幸经研究发现,平时好吃高糖类食物的人,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减退,患癌症机会比普通人高4~5倍。因此,在日本厚生省早已提出每天糖的摄入量不得超过20克。

对此研究结果,解放军二炮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彭石林也表示认同。原因是所有的糖都是含钙的酸性食品,摄入过量必然和人体的钙发生冲突,使人体出现中性或弱酸性环境,人体免疫力也随之下降,各种致癌因子便会乘虚而入,长期摄入高糖食物容易导致肿瘤。

以乳腺癌为例,含糖食物在体内分解为葡萄糖后,迅速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升高,继而胰岛素大量分泌来满足那些需要它的器官。当糖类摄入减少时,胰岛素分泌量相应减少,但女性乳房例外,它是一个能过度吸取胰岛素的器官。长期摄入高糖食物,血中胰岛素含量始终处于高水平状态,造成乳房中胰岛素大量增多,并不断生长、繁殖乳癌细胞,进而导致乳腺癌发生。

彭主任建议那些喜欢吃甜点、饼干、零食的人,每日摄入白糖总量应控制在30~40克左右。但我们常吃的甜食中,一勺果酱约含糖15克,3小块巧克力约含糖9克,1个蛋卷冰激凌约含糖10克,几块饼干约含糖10克……如果不注意,30~40克的摄入量很容易突破。因此,一定要限制甜食摄入,日常饮食以谷类、豆类、甘薯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是深色叶菜类和胡萝卜、番茄等。

另外,家长要控制孩子零食、糖果的摄入量,以免因糖摄入量超标,造成体质下降而给癌细胞以可乘之机。

来源:健康时报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消费维权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17233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谈恋爱吃喝玩乐送礼物分手后 是女方赔的吗?
恋爱期间双方互送礼物是很常见的行为,但是并不是所有赠送财物的行为都视为赠与了,如果是价值较小,向购买衣物等如常生活必需品这种一般就认定为一般的赠与,但以结婚为目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你好,不让孩子吃饭犯法吗,孩子不爱吃
1、父母不给未成年孩子吃饭,违法法律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具有抚养义务,作为父母在生活上和学习上要为子女提供物质条件。要根据家庭经济条件的可能,尽量满足子女生
我离婚了,起诉对方对我爱吃有影响吗
起诉离婚,法院判决离婚的条件包括: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四)
老公没有责任心,爱吃懒做不误正业,有爱喝
你好,如果不想委托律师代理,可以找律师代写诉状!
丈夫爱吃醋,疑神疑鬼,说我很好的邻里关系
如果离婚成功财产一般是对半分,你这个理由很难作为离婚的理由
你买的房子没有房产证能改物业名称吗?
为什么没有房产证?建议慎重
请问政审怎样审查父母的情况?
政审需要审查父母以下内容:1、家庭出身和本人的政治思想表现、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表现、有无受奖励或处分的情节、道德品质、缺点和不足、直系血亲和对本人有重大影响旁系
他们拿到车打了我们。能不能报警?
这个要看具体情况了,有可能追的回,也有可能找不到了。不过可以要求小偷赔偿
食品安全怎么投诉
食品安全怎么投诉
食品安全知识
合同纠纷,和中介说好短租三个月,但是在我不了解的情况下签订了一年的合同。怎么才能解除合同?
处理合同纠纷的常见方式包括协商解除、法定解除等。您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如双方同意可协商解除;若中介存在违约行为,符合法定解除条件时,可依法解除。
专门找过期食品要赔偿违法么
处理此类问题,可协商赔偿或起诉。选择时需考虑证据充分性、时间成本等因素。若证据确凿且希望快速解决,协商赔偿更合适;若对方拒绝赔偿,可起诉以维护权益。
08年12月份现在满不满16岁
除周岁外,法律中有时也涉及虚岁等计算方式,但通常周岁更具法律意义。未满16周岁,在法律上通常享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选择处理方式时,应基于具体法律条款和情境判断。
外国人要我的手机号和住址
即使外国人声称有紧急事情,你仍应谨慎处理。可询问其紧急情况的性质,并考虑通过其他方式提供帮助,如报警或联系相关机构。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也要权衡是否有可能帮助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