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异后未成年人的姓名权为谁拥有

更新时间:2019-06-01 12:0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案情]原告陈某(夫)与被告许某(妻)于2001年经法院调解离婚,双方所生之子陈小奇随被告共同生活。2003年2月,被告独自将陈小奇的名字更改为张杰。陈某得知后,以被告侵犯其对孩子的命名权为由,请求法院责令被告恢复孩子的原姓名。案件审理中,原、被告

  [案情]  原告陈某(夫)与被告许某(妻)于2001年经法院调解离婚,双方所生之子陈小奇随被告共同生活。2003年2月,被告独自将陈小奇的名字更改为“张杰”。陈某得知后,以被告侵犯其对孩子的命名权为由,请求法院责令被告恢复孩子的原姓名。  案件审理中,原、被告均请求法院征求孩子意见。孩子在法院询问时表示,“张杰”是他愿意用的名字。原告认为被告左右了孩子的真实意愿,请求法院依法判决。  [判决]  法院认为:父母离异后,仍然是其子女的法定监护人。关于姓名权问题,我国婚姻法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一般而言,子女出生后,其姓名是经父母双方协商一致后确定的,因此孩子姓名的变更,同样应由双方协商一致。父母离异后,任何一方都不得擅自更改子女的姓名。当然,作为子女,对自己姓名的命名享有自主权,但如欲更改父母已确定的姓名,应当在成年以后。未成年人尚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对其姓名的命名,应当尊重父母双方的共同意见。特别是父母离异后,为了使未成年人顺利健康地成长,父或母以及孩子,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更改未成年人的姓名。被告未征得原告同意,擅自变更孩子的姓名,其行为是错误的,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原告要求恢复孩子原姓名的诉讼请求,本院予以支持。  法院依法判令被告许某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将原、被告所生之子的姓名由“张杰”恢复为“陈小奇”。  [评析]  本案关于姓名权的焦点之一是:夫妻离异后,单方是否可以更改孩子的姓名。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中规定,父或母一方擅自将子女姓氏改为继母或继父姓氏而引起纠纷的,应责令恢复原姓氏。我国婚姻法规定,父母均享有子女随其姓的权利,子女出生后,父母经协商后,一旦确定子女随一方姓,该方就实际取得了子女随其姓的权利。本案被告虽未再婚,但擅自单方更改孩子的姓与名,从而引发了纠纷,故依据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释的精神,应当责令被告恢复孩子的原姓名。  焦点之二是:10周岁以上具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是否可以决定自己的姓名。  我国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由此可见,所谓姓名权,即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决定、变更和使用自己姓名并得排除他人干涉和非法使用的权利。  作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毋庸置疑,对自己的姓名享有决定、变更、使用的权利,但是未成年人是否可以决定和变更自己的姓名。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学理界和实务界认识一致,均认为此时未成年人不具有表达自己真实意愿的意思能力,因此其姓名权应当由监护人行使或征得监护人同意后自己行使。但对于具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则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观点一认为:一旦未成年人具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意思能力,则其监护人即不能妨碍本人行使姓名的决定及变更权。征求具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对自己姓氏的意见,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5条规定:“父母双方对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就是维护青少年权益的具体体现,因此应当依照孩子的决定进行判决。  观点二认为:未成年人姓名的决定和变更权由其父母行使,是父母亲权的一种表现。公民成年后,完全可以通过正当的程序变更自己的姓名。具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确具备了一定表达自己意愿的意思能力,但不能以此认定其已可以行使自己姓名的决定和变更权。未成年人 对哪些事物具有了表达自己真实意愿的意思能力,这个“度”在实践中很难掌握,每个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发育的不平衡,其对社会的认知会千差万别,认知程度明显不会在同一水平线上。对问题的决断,未成年人感性上的认识肯定要大于理性上的思维。最高法院关于子女抚养问题的司法解释,确要求法官对孩子的意见予以考虑,但并不是说孩子的意见就是决定性意见,因为不仅孩子的意见很难说不受到与其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的影响,而且法官的判决最终要根据对孩子有利的原则进行,孩子的意见仅是对法官作出决断的一项参考。现实生活中,夫妻离异后,孩子姓名的变更只要产生纠纷,必然影响孩子与父母另一方的亲情,影响抚育费用的支出,对孩子生理和心理健康发育势必带来负面效应。解决纠纷是法律的终极目的,当所维护的权益发生冲突时,首先维护的应是物质上的权利,其次才是精神利益、人格利益。恢复孩子的原姓名,更加有利于维护未成年人的物质利益,对未成年人的精神利益亦无实质性损害,因此应当判决恢复孩子的原姓名。  未成年人健康顺利地成长是行使一切合法权益的根本保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本案依据未成年人姓名的决定权是父母亲权内容之一的理论,从未成年人健康顺利成长的角度出发,采纳第二种观点所作出的判决,无疑是正确的。 [page]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损害赔偿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54921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未成年人杀害父母如何处罚?未成年人杀害父母会被判刑吗?
年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年满十二周岁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罪,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后承担刑事责任
如果父母不抚养未成年人,却让未成年人独立生活,还让未成年人找到的钱给父母告他们吗?
未成年子女可以起诉父母要抚养费,法律规定抚养子女是父母的法定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 《中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父母殴打未成年人使未成年人离家出走,朋友帮他离家出走,请问父母、未成年人和法律朋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
未成年人撞到父母,殴打父母,犯罪?
直系亲属代理刑事案件,需要经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许可才能会见当事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三十七条 辩护律师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
未成年人顶撞父母,殴打父母,犯罪吗?
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在侦查期间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应当经侦查机关许可。上述案件,侦查机关应当事先通知看守所。   辩
未成年人父母离婚
你好。你具体想要问的是什么问题
未成年人可否起诉父母
这样的话 应该是可以起诉的 民法通则是规定的监护人的义务的
未成年人与父母分居
情况看来复杂,你也介绍不清,你最好到当地律师那里咨询
是否违法?怎样处理?
你好,建议搜集证据起诉
改姓证明书怎么写
改姓证明书怎么写
姓名权纠纷
买二手摩托车被骗了怎么办?
为了维护您的自身权益,建议及时报警,由警察处理
有没有对方的身份证号码可以差到他的手机号码?
你是想查到什么信息。具体的是什么案件情况
现在这张银行卡有问题了。警察会对我有什么影响吗?
你好,有涉及到法律上的问题的风险
我得公司在合肥,我帮公司有8年了,他们现在不想做这个铺子,铺子开在成都我能主张赔偿吗?
商铺被占用的赔偿是:造成停产、停业的,在规定的过渡期限内,按照所涉及的在册工人数或者工商营业执照登记的实际从业人数给予一次性最低工资补偿。其中过渡期18个月以内
三角韧带断裂骰骨骨折能是几级伤残?
骨裂能构成什么程度的伤残,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法律依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5.9.3轻伤一级c)膝关节韧带断裂伴半月板破裂。h)骺板断裂。e)肢体大关节
西安碑林取保候审律师能争取缓刑吗
法律分析:取保候审不一定会判缓刑。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
在重庆,关于谣言的相关法律问题及处罚措施
发布传播谣言法律处罚的相关规定有:《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散布谣言的,可以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