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

更新时间:2019-06-01 07:27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侵权法上的抗辩,指被告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提出使自己免责或减轻责任的事实和理由。被告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提出客观存在的事实,证明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或者不完全成立。抗辩属于程序法范畴,法律赋予被告抗辩权利,既体现了程序公正,也是为了保证判决

侵权法上的抗辩,指被告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提出使自己免责或减轻责任的事实和理由。被告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提出客观存在的事实,证明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或者不完全成立。抗辩属于程序法范畴,法律赋予被告抗辩权利,既体现了程序公正,也是为了保证判决、裁定的公平合理。被告的抗辩,否定了原告不合理的诉讼请求。

  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违法的新闻,从而侵害了公民、法人名誉权的行为。书面侮辱和诽谤是新闻侵害名誉权的主要行为方式。由于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方式的特殊性,我国法定的抗辩事由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不可抗力等不适用于新闻侵害名誉权纠纷案件。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对新闻侵害名誉权规定特别明确的抗辩事由,不过,从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对名誉权的保护条款中,可以推理出新闻侵害名誉权纠纷的抗辩事由,如侵权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侵害后果的轻微可以作为被告免责或减轻责任的抗辩事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分别于1993年、1998年讨论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分别简称《93名誉权解答》和《98名誉权解释》),以司法解释的形式针对新闻侵害名誉权纠纷规定了抗辩事由:

  一、文章内容的真实程度

  《93名誉权解答》第七项规定: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侵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第八项规定:因撰写、发表批评性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在受理时分三种情况处理:(一)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二)文章反映的问题虽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使他人名誉受到侵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三)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侵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98名誉权解释》第九项规定:新闻单位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内容基本属实,没有侮辱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其名誉权;主要内容失实,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综合上述几项规定,可以看出,这两个司法解释把媒体发表的文章内容的真实程度分为四个级别:完全真实、基本属实、基本内容失实和严重失实。法院在接到诉讼人的诉讼请求后,经核实被指控文章内容完全真实或基本真实,并且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根据《民事诉讼法》,可以裁定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只有严重失实的新闻报道和基本内容失实的批评、评论文章,使他人名誉受到侵害,法院才认定侵害名誉权指控成立。这些规定控制了“滥诉”行为,使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不至于动辄得咎,成为被告席上的常客,保证了新闻传播工作的正常运行。

  这两个司法解释把文章的真实程度作为抗辩事由之一,是符合“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新闻学基本命题的,也与我国法律把事实虚假作为诽谤构成要件的规定相一致。虽然真实程度的认定易有分歧,但从我国近20年处理名誉权纠纷的司法实践看,人民法院对具体事件的认定绝大多数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二、公正评论

  除广告和文学作品外,新闻媒体传播的信息不外事实信息和意见信息。事实信息即新闻报道,意见信息就是通常所说的新闻评论。保护公民、媒体的正当批评权利,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主要标志。英美诽谤法均把公正评论作为被告对抗诽谤指控的抗辩事由之一。美国判例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沙利文诉《纽约时报》诽谤案(20世纪60年代),《纽约时报》就是以公正评论为抗辩事由而最终获胜的。

  国际惯例,公正评论的认定主要根据两个标准。其一,作者写作、媒体发表评论的主观态度。如果主观态度出于诚心和善意,即使言辞偏激、尖刻甚至带有一定的诽谤性,也属于公正评论。主观态度出于恶意,则不属于公正评论。其二,作者写作、媒体发表评论的目的和意图。如果写作、发表评论意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满足公众合理兴趣,则属于公正评论,比如对政府事务、商品质量和服务、公众人物(政府官员、文体明星等)的批评、评价;否则不视为公正评论。[page]

  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赋予了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批评和建议权利。《98名誉权解释》第九项和《93名誉权解答》第八项的规定,既可视为我国真实程度抗辩事由,又可视为公正评论抗辩事由的法律依据。司法实践中,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诉吴祖光侵害名誉权案(1992年—1995年),被告吴祖光就是以公正评论为抗辩事由而获胜的。

  法律把“公正评论”作为抗辩事由,体现了在表达自由权和名誉权之间,法律对社会公益有关的评论予以优先保护的精神。我国虽没有单独的诽谤法,但上述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在“公正评论”原则方面是和国际逐渐接轨的。

  三、客观准确报道国家机关公开的文书和职权行为

  对国家机关制作的公开文书、实施的公开职权行为的报道和以此为事实根据写作的评论,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我国的新闻媒体担负着协助党和政府管理国家事务的任务,因此,报道国家机关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职权行为,也是我国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新闻单位报道国家机关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职权行为的作品,如果被指控侵害了他人名誉权,这种指控是否成立?《98名誉权解释》第六项给予了明确规定:“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侵害他人名誉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而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权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这项司法解释的回答是否定的。

  国内不少学者把政府机关公开的文书和职权行为称为新闻媒体“权威的消息源”,这是符合行政机关的职权要求和我国新闻传播的具体特点的。政府机关公开的文书和职权行为的权威性,是其发挥行政效力的前提。信息传播对“时效”的高度要求,使新闻单位不可能对所有信息源的具体情况进行核查,况且我国法律也没有赋予新闻媒体核查政府机关文书和职权行为的权利。

  新闻单位如果因报道国家机关公开的文书和职权行为侵害了特定人的名誉权而受到指控,可以根据《98名誉权解释》第六项的规定,以“客观准确报道国家机关公开的文书和职权行为”为抗辩事由予以抗辩。事实上,名誉权受到侵害的特定人完全可以根据《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起诉相应的行政机关,向其寻求赔偿,而不是一味地去告媒体。

  这一抗辩事由类似于国际诽谤法中的特许权规定。特许权是指为了公众利益或者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公民、法人可以作诽谤性陈述而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特许权分绝对特许权和有限特许权。议员在议会中的发言、诉讼当事人的当庭陈述等属绝对特许权,其言论受到法律的绝对豁免。新闻媒体对官方文书、活动和社会组织的报道享有有限特许权,因享有这种特许权必须以报道公正准确、不具恶意和与公益有关为前提。②

  另外,在司法实践中,被报道人同意也常作为新闻侵害名誉权纠纷的抗辩事由之一。被报道人同意分明示和默示两种方式。明示指被报道人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作者和新闻媒体明确表示可以对自己进行报道并予以发表,西方国家通常以被报道人签订让渡书的形式来体现。当事人知道对方是记者而接受其采访、拍摄,没有明确表示不准其发表,则视为当事人默示同意。当然,不管是明示或默示,被报道人的同意应当是真实意思的表示,用欺骗、胁迫等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被报道人同意不能作为抗辩事由。

  法律对新闻侵害名誉权抗辩事由的规定,是为了在公民、法人的私权与公民、新闻媒体的公权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名誉权是公民和法人依法享有受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是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属于民事主体的私权。公民和新闻媒体依法享有表达自由权和舆论监督权等基本政治权利,即公权。现实中,民事主体的名誉权和公民、新闻媒体的表达自由权、舆论监督权往往产生矛盾和冲突。在处理新闻侵害名誉权纠纷时,既要保护公民、法人的名誉权不受侵害,又要保护公民、新闻媒体合法的表达自由权和舆论监督权。各国法律对公民、法人的名誉权都有明确、严格的规定。法律对新闻侵害名誉权抗辩事由的规定,就是为了保护公民、新闻媒体合法的表达自由权和舆论监督权。我国法律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把文章内容的真实程度、公正评论、客观准确报道国家机关公开的文书和职权行为等规定为新闻侵害名誉权纠纷的抗辩事由,对调动公民关心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page]

  注释:
  ①郭卫华主编《新闻侵权热点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北京,2000年4月第1版,第33页。
  ②参阅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9月上海第1版,第246—247页。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损害赔偿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84051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媒体侵害名誉权有哪些抗辩事由?
内容真实。在一般情况下,只要行为人能证明自己的主要言词是真实的、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就可以被免除侵害名誉权的责任,但是如果发生侵害名誉权与侵害隐私权的竞合,则不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
您好!关于侵害名誉权例如恶意诽谤要怎么起诉的问题,如果这个恶意诽谤是真实存在的话,那么你是可以根据诽谤的具体情节来进行起诉的,首先你要准备提交起诉状,其次要提供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新闻传播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包括
你好,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以侮辱、诽谤为主要方式,因此,认定是否构成名誉权侵权,首先应确定行为人是否实施了侮辱、诽谤行为。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
侵害名誉权的主要违法行为有: 1、诽谤行为:诽谤的事实必须是虚假的,否则不构成诽谤; 2、侮辱行为:包括口头、动作、文字侮辱和暴力侮辱。侮辱的事实可能是实际存在
侵害烈士名誉权,也有侵害烈士名誉权?
名誉侵权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侮辱,诽谤,泄露他人隐私等。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毫无根据或捕风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风不好,并四处张
如果我被同学在朋友圈里侮辱,我能报警吗?
你好,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以侮辱、诽谤为主要方式,因此,认定是否构成名誉权侵权,首先应确定行为人是否实施了侮辱、诽谤行为。
你好商誉诋毁问题
商誉诋毁的法律后果严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若构成商誉诋毁犯罪,可能面临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刑罚。因此,任何企业和个
00到10:我9:楼下说有噪音不允许运动,微信群聊侮辱。你能告诉他故意伤害和阻碍他人自由吗?
在侵权行为法中,侮辱、诽谤他人的,可以构成侵害名誉权。侮辱和诽谤是侵害他人名誉权的两种主要方式。在刑法中,侮辱、诽谤他人,可以分别构成侮辱罪和诽谤罪。
孩子在校被6个孩子围堵在厕所隔间里,我们家长看在都是孩子的份上,还能选择报警吗
针对孩子被霸凌,可选择报警、向学校反映或寻求对方家长协商。处理方式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如对方行为恶劣且持续,报警可及时制止并保护孩子安全;如学校态度积极,向学校
有人拿我照片到处给别人看,言语辱骂,我要怎么处理?
侵权行为需依法处理。1.收集证据,如截图、录音等;2.向网络平台投诉,要求删除侵权内容;3.报警,让警方介入调查;4.起诉,通过法律途径追究责任。
有人在网络传播恶意诽谤辱骂他人情节恶劣在有就是摄像头一天24小时对我家监视最后导致把我爸给气死
遇到网络诽谤时,首先,收集证据是关键,可以截图或保存诽谤内容的聊天记录。其次,向公安局报案,提供收集到的证据,让公安机关进行调查。公安机关会核实诽谤人的身份住址
我有一个朋友发现她老公出轨了,然后我那个朋友就把小三的照片发在网上辱骂
从法律角度看,你朋友可以首先与律师咨询,了解离婚诉讼的流程和可能的结果。同时,收集与出轨行为相关的证据,以便在诉讼中证明对方的过错。如果感情确已破裂,可以考虑向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