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制度,既有利于保障和提高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水平、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又有利于改善企业薪酬福利结构,增强薪酬的长期激励作用,提高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是一项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的制度建设。 2005年8月8日,为指导和规范国资委监管企业试行企业年金制度,完善企业薪酬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正确处理国有资产出资人、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逐步建立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激励机制,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动保障部令第20号)等有关政策规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了《关于中央企业试行企业年金制度的指导意见》,受到了企业和市场的广泛关注。
为更好地帮助读者特别是广大有条件的国有企业理解企业年金并建立规范的企业年金制度,《上海国资》杂志特联合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倾力推出“企业年金”专刊,以期为中国企业年金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企业年金作为一种有效而又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在中国必然有着美好的前景
如果说,在几年前企业的HR谈论企业年金还代表着前卫的话,那么现在,HR们若不知道企业年金是何物,就是落伍了。这样一种对比,无疑是对企业年金作为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真实写照。
企业年金出台背景
人口老龄化特征
最近公布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以上的人口又占总人口的7.69%。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规定,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7%,就可视为进入老龄社会。
无论按照哪条标准,中国已步入老龄社会。西方社会进入老年化社会过渡期约用了100年,而我国只用了25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抽样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继续攀升(图2),而同期0〜14岁人口的比重却骤降。这一升一降的背后是中国老龄化的步伐还将继续加快。
2001年,上海的老年负担系数已经达到了0.583。《纽约时报》曾为上海市算了一笔账:从2010年到2020年,上海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预计每年增加17万;到2020年,每三个上海人中就有一个59岁以上的老人(图3)。不仅仅是上海,快速老龄化已对整个中国积重难返的人口问题添加了又一挑战,“银发浪潮”将对整个社会的就业、养老、公共服务产生深远影响。
基本养老空账运行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应对老龄化浪潮,我国的养老制度从现收现付模式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模式转轨。统筹账户完全由企业缴费,个人账户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模式,个人账户部分实行完全基金模式。改革的政策意图是非常明确的:以统筹账户支付老职工的养老所需,以个人账户应对将来老龄化带来的偿付难题。
但是,新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结果却难以令人乐观,社会统筹部分的缴费部分远不足以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为了保证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发放,只能利用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混账管理的便利,“拆东墙补西墙”,直接挪用在职职工个人账户中的资金。结果,按照规定标准缴费的职工的个人账户虽然账面上仍显示拥有一定数量的金额,但实际上都变成了空账户,也就是说这部分钱根本就不存在。结果形成了一种在资金流程上与现收现付没有实质性区别的“空账运行”体制,即形式上的部分积累、实质上的现收现付制。
信息显示,截至2004年,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已高达7400亿元,且仍以每年1000多亿元的规模继续扩大。世界银行关于中国未来养老金收支缺口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2001年到2075年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
完善基本养老制度
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为与做实个人账户相衔接,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同时,进一步完善鼓励职工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相应调整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实施后参加工作、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按照上海目前的基本养老计发办法,员工退休后的基本养老替代率是比较低的。假设工资增长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均等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退休后个人账户选择分20年领取,则退休后的上海社会基本养老替代率测算如下(表1):
替代率是指退休金与退休前收入的比例,是衡量退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而言退休收入只有达到退休前收入的70%,才能保证一定的生活品质,做到养老无忧。从上表可以看出,社会基本养老替代率只能达到20%〜30%左右,如果退休后仅仅依靠基本养老收入,生活水平将产生巨大落差。
为了保证广大职工老有所养,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在完善社会基本养老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企业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