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什么法

更新时间:2021-06-29 17:57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在我国法律可以分为7大法律部门,即宪法及其相关法部门、民商法部门、行政法部门、经济法部门等,其中反不正当竞争法就是经济法部门的。因此接下来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什么法及其相关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
一、

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什么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究竟是属于经济法范畴还是民法,法学界多有争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属于经济法的范畴、且为我国经济法体系中的一部比较重要的法律。

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什么法

二、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别

  1、采用假冒或仿冒等混淆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的行为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属于这类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有:

  (1)假冒他人注册商标。

  (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

  (4)在商品上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2、商业贿赂行为

  商业贿赂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为争取交易机会,特别是为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市场优势,通过秘密给付财物或者其他报偿等不正当手段收买客户的负责人、雇员、合伙人、代理人和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等能够影响市场交易的有关人员的行为。

  3、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宣传的行为。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既包括虚假宣传,也包括引人误解的宣传两种类型。

  4、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经营者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经营者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2)经营者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3)经营者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通知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4)第三人在明知或应知商业秘密是经营者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并加以不法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的情况下,仍然去获取、使用或者披露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三、

不正当竞争的责任有哪些

  1、民事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如果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给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带来损害的,经营者应承担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2、行政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行政责任,要通过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来实现。行政责任的形式主要包括罚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责令改正、消除影响以及吊销营业执照等形式。

  3、刑事责任:刑事责任适用于那些对其他经营者、消费者和社会经济秩序损失严重、情节恶劣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只对经营者承担刑事责任作了原则规定,确定具体的刑事责任要适用我国《刑法》的相应规定。

  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得知,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经济法范畴还是民法,法学界多有争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属于经济法的范畴。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为您带来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什么法的相关知识,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的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如何规定哪些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
您好,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以下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假冒或仿冒行为;商业贿赂行为;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商业诽谤行为;公用事业和独占经营者的限制竞争行为;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压价销售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搭售和附加不合理条件的交易行为;招标投标中相互勾结排挤竞争的行为。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太大,简单来讲:不正当竞争,就是市场竞争手段不正当;垄断法,利用垄断支配地位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
行政机关应该在处罚决定书上明确是依据什么法律的那一条规定对你处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