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就应负全部责任

更新时间:2012-12-26 13:15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交通肇事逃逸就应负全部责任在交通事故处理中,交通警察对那些发生事故后逃逸或者有条件报案而不报案的当事人,如果客观上无法查清责任,则按照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再调查,而径行推定其负事故全部责任,这就是“行政推定”,它是行政法规规定的一种事实认定方法“行

      交通肇事逃逸就应负全部责任


       在交通事故处理中,交通警察对那些发生事故后逃逸或者有条件报案而不报案的当事人,如果客观上无法查清责任,则按照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再调查,而径行推定其负事故全部责任,这就是“行政推定”,它是行政法规规定的一种事实认定方法


      “行政推定”所认定的事实能否成为法院判决据以定罪的事实?

      这个问题引起了激烈的争议-交通肇事逃逸就应负全部责任?

      交通肇事罪客观要件的认定,是以当事人对事故负主要责任或者全部责任为定罪的必要要件,在司法操作中,责任的大小往往是采纳交通警察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然而,在行政执法程序中,却存在一种推定事实的证明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第二十一条规定:“ 当事人一方有条件报案而未报案或者未及时报案,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

      这两条规定表明,交通警察在处理交通事故时,要认定事故责任,在法定条件具备、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情况下,可以推定为事故责任,而对事故发生的真实情况可以不再进行证明。这就确立了“行政推定”

      这种法定证明方法。

      在刑事司法中,行政推定的结论是否具有刑事证据的可采性?有观点认为,行政推定所作出的当事人负全部责任的认定,是行政机构依法作出的有约束力的行政结论,应采信;另有观点认为,行政推定采为刑事指控证据,明显减轻了刑事诉讼中控方的举证责任,由于这种认定本身基于推定进行,不再理会客观事实,这必将导致辩护人无法进行有效辩护,反而加重了辩护人的举证责任,即欲辩护无罪,必须找出证据证明当事人不负交通事故责任。行政推定为刑事证据造成了举证责任的颠倒,与刑事诉讼制度不合,且因这种局面的形成是由于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造成,而按照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均不可抵触作为基本法律的诉讼法,故现在司法实践中直接采纳行政推定作为刑事证据的现状应当改变。

      事实上,反对行政推定为刑事证据的见解,是符合法理、又有实务上依据的明智之举。

      我们知道定罪的客观要件亦即追诉的指向是既往发生的当事人的危害行为,而不是当事人行为后的态度或者其他表现(事后态度或者表现如自首或者逃逸,只能影响量刑而不影响定罪)。如果仅以事后表现推定犯罪事实,则可能刑及无辜。本来这一事实如果能够证明,则对方将不负事故责任,但是对方当事人可能会因惧怕死者家属报复殴打,而逃离现场或者不予报案。这种情况按照交通行政法规将被推定负全部责任,按照司法解释又将被追究刑事责任。显然,这样做的结果就使罪与非罪不再取决于肇事时的行为,而取决于肇事后的表现(即逃逸与否、报案与否)。这与刑事实体法上的犯罪概念存在很大差别,也与“行为是定罪的客观依据、事后态度只影响量刑不影响定罪”的刑事法理不合。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交通肇事逃逸需要承担全部责任吗
对于交通肇事逃逸,逃逸者多数情况下需承担全责。具体做法包括:立刻停车并报警;配合警方调查,提供事故相关情况;若有伤者,积极救助并支付医疗费用;与受害者协商赔偿事宜或等待法院判决。逃逸行为将会承担更为严重的法律后果。
交通肇事逃逸是否一定会承担全部责任
交通肇事逃逸责任复杂,具体处理方式需分情况。若造成损害,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违反交通法规,将受行政处罚;若涉嫌犯罪,还须追究刑事责任。各种责任可能并行不悖。
交通肇事逃逸是否应承担全部责任
交通肇事逃逸需担责。行政责任方面,逃逸者可能面临吊销驾照的处罚。在民事责任方面,逃逸者需要承担事故造成的损失,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对方也有过错,这可能会减轻逃逸者的责任。至于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如果逃逸行为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逃逸者可能会面临3-7年的有期徒刑;如果逃逸行为导致人员死亡,则可能面临7年以上的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