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抽象行政行为
更新时间:2019-10-26 07:46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制定发布普遍性行为规则的行为。行政主体实施抽象行政行为的结果,就是导致行政法规的出现。抽象行政行为分为:(1)羁束行为,即法律、法规对实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
行政主体制定发布普遍性行为规则的行为。行政主体实施抽象
行政行为的结果,就是导致
行政法规的出现。抽象行政行为分为:(1)羁束行为,即法律、法规对实施行政行为的条件、程序和手续等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行政主体只能严格按照这些规定实施行政行为。(2)自由裁量行为,即法律法规对如何实施行政行为只作了原则性或留有余地的规定,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除遵守这些规定外,还必须根据自己意见来决定的行政行为。(3)要式行政行为,即符合法律特定方式才能成立的行政行为。(4)不要式行政行为,即无须以特定的方式就可成立的行政行为。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抽象行政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了解抽象行政行为,应关注:
1. 行政法规、规章:由政府或相关部门制定,具有法律效力,需严格遵守。
2. 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针对不特定人群,需关注官方公告,确保及时遵守。
遇到相关问题时,可咨询法律专家或相关部门以获取准确指导和帮助。
抽象行政行为的主体及特点有哪些?
抽象行政行为由行政机关作出。操作步骤如下:
1. 了解其特征,例如对象的普遍性以及效力的持续性等;
2. 依据相关法律,如《行政诉讼法》等,明确其不可诉性;
3. 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具体情境,并咨询法律专家以获取专业意见。
行政处罚能否被视为抽象行为?
行政处罚是具体行为。处理方式:1. 如认为处罚合理合法,应遵守并执行。2. 如认为处罚不当,可申请行政复议。3. 对复议结果不满或处罚严重侵犯权益,可提起行政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