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司法鉴定程序
更新时间:2019-06-16 04:28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精神病鉴定,是指运用司法精神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法律有关的精神状态、法定能力(如刑事责任能力、受审能力、服刑能力、监护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监护能力、被害人自我防卫能力、作证能力等)...
精神病鉴定”,是指运用司法精神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法律有关的精神状态、法定能力(如刑事责任能力、受审能力、服刑能力、监护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监护能力、被害人自我防卫能力、作证能力等)、智能障碍、精神损伤程度等问题进行鉴定。
精神病鉴定的目的在于确定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判断有无责任能力。以此来判定是否应该按照患有精神疾病的标准来判刑。
判断是否具有精神疾病,需要经过精神疾病的司法鉴定。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程序分三阶段:
1、鉴定的提起程序。通常由相应的司法机关委托进行,或由相关人员向司法机关提出申请,由司法机关决定并委托 。司法机关委托鉴定时,需有《委托鉴定书》,说明鉴定的要求和目的,并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被鉴定人及其家庭情况;
(二)案件的有关材料;
(三)工作单位提供的有关材料;
(四)知情人对被鉴定人精神状态的有关证言;
(五)医疗记录和其他有关检查结果。
2、鉴定的实施程序。通常有直接鉴定、缺席鉴定及文证审定等种类。
3、鉴定结论的出具。 鉴定结束后,应当制作《鉴定书》。
《鉴定书》包括以下内容:
(一)委托鉴定机关的名称;
(二)案由、案号,鉴定书号;
(三)鉴定的目的和要求;
(四)鉴定的日期、场所、在场人;
(五)案情摘要;
(六)被鉴定人的一般情况;
(七)被鉴定人发案时和发案前后各阶段的精神状态;
(八)被鉴定人精神状态检查和其他检查所见;
(九)分析说明;
(十)鉴定结论;
(十一)鉴定人员签名,并加盖鉴定专用章;
(十二)有关医疗或监护的建议。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司法鉴定精神疾病流程是什么
精神司法鉴定包括多个环节,如阅卷了解案情、明确疾病诊断、科学评定能力、签署鉴定意见等。各环节需专业人员操作,确保鉴定结果客观公正,为案件处理提供重要依据。
司法鉴定程序的严谨步骤是什么?
处理司法鉴定程序时,常见方式有:确保委托合法、审核委托内容、规范合同签订、指派合格鉴定人员、按规定出具鉴定文书等。选择处理方式时,应考虑案件性质、鉴定需求、法律法规要求和鉴定机构的实际能力。
申请做司法鉴定有什么程序
申请司法鉴定一般会有以下步骤:
1. 向司法鉴定机构提出委托鉴定的申请;
2. 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受理的,对委托鉴定事项、鉴定材料等进行审查;
3. 司法鉴定机构组织鉴定;
4. 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自司法鉴定委托书生效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完成鉴定。若鉴定事项涉及复杂、疑难、特殊技术问题或鉴定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经本机构负责人批准,完成鉴定的时限可延长,但延长时限通常不得超过三十个工作日。若鉴定时限需延长,应及时告知委托人。此外,司法鉴定机构与委托人对鉴定时限有约定的,将按照约定执行。在鉴定过程中,补充或重新提取鉴定材料所需的时间不计入鉴定时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