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婚生婴儿亲权主体制度

更新时间:2012-12-19 07:5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一、引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会推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怀胎的婴儿是婚姻的结晶,并依此事实推定确定亲权关系。但这种理只在该婴儿事实上来源于该夫妻时才能顺理成章地成立

  一、引论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会推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怀胎的婴儿是婚姻的结晶,并依此事实推定确定亲权关系。但这种“理”只在该婴儿事实上来源于该夫妻时才能“顺理成章”地成立。即使此推定百分之百成立,也应由法律明文规定,才符合法治要求。然而,婚姻法只规定了“父母”对子女抚养、保护、教育等权利义务(如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等,属于亲权范畴),未规定谁为父、谁为母。

  婚生婴儿以该夫为父、以该妻为母,是顺理成章的事,似无规定之必要。——但事实推定可能因为出现反证而被推翻。从盖然性意义上说,总是存在着一些父母与婴儿亲子关系并不明确的情况。有的是因客观原因如该妻发生婚外性关系等造成,有的则是因父、母出于某种原因否认与该婴儿的血缘关系或他人违背事实认为其与该婴儿存在血缘关系等主观原因造成。

  婚生婴儿亲权主体在立法上的不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只能依赖某种具有一定或然性的认识结论,通过支持或否定一方当事人主张的方式来平息纠纷。

  在某些情形下,不能得出一个确定的认识结论,更是不得不依靠具有一定随意性的推定来断案。

  如:王某与崔某(女)婚后1993年生育双胞胎女儿,因感情不和1999年协议离婚,女儿由崔某抚养。2003年,王某怀疑女儿非亲生,起诉申请亲子鉴定。崔某辩驳王某观点但拒绝做亲子鉴定。一审认为强制鉴定会侵犯其女儿隐私权,不利于其女儿身心健康和成长,故判决驳回王某请求。王某上诉,二审认为崔某“持有证据拒不提供”,推定王某主张成立,判决王某与其女儿为“非血亲关系”—— 本想以此来对前妻做感情清算的王某陷入痛苦中,与其建立了难以割舍亲情的女儿从此没有了爸爸……。 [1]

  事后对亲权主体的寻找和发现,总是难免因裁断者的人文背景、以及人们的认识能力局限性而出现如前所述一、二审基于同一事实得出截然相反的认识结论及裁断。

  在司法实践中,又进而存在将“精卵结合”的认识结论绝对化,忽略其背后隐藏的“生育意志”内容,从而导致“亲子鉴定”滥用的现象——无论最终该事实推定是否被推翻,都会因此给未成年子女造成莫大的伤害。甚至,有些官司一打好些年,婴儿都长成了小伙子或大姑娘,亲权主体还是无法确定:[page]

  邵某与赵某婚后生一男婴,邵认为婴儿非其亲生,其妻辩称邵是该婴儿生父无疑,坚决反对做亲子鉴定。从1988年至2003年,其先后接到一、二审、再审8份裁判文书,因亲子鉴定未能启动,邵无法提供其与该婴儿不存在父子关系的其他证据屡遭败诉。 [2]

  上述种种弊端,根源于立法和司法层面理念陈旧所导致的核心价值观滞后­——以家父权和家长权为特征的“家族本位”立法曾经普遍存在于人类早期的亲属制度中,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近代民法典创设了亲权制度,之后亲子关系经历了家族本位——父权本位——父母本位的历史过程。以子女为本位的现代亲子法的立法原则可以追溯到《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1924年),1989年的《儿童权利公约》被认为是确立儿童最大利益保护原则的里程碑,其确立一个重要理念,即将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权利主体,由此带动了各国亲属立法由“父母本位”发展为“子女本位”。

  从我国现行婚姻法的一些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的立法理念还是“父母本位”,如在婚姻法中规定“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完全没有考虑被探望者的意愿,既未规定探望权的行使需征求子女的意见,也未规定探望的时间地点方式等考虑子女的需求,被探望者只有被动接受探望的义务。而在司法实践中,许多亲权案件甚至未将未成年子女列为当事人,只在该夫、妻与婚外当事人之间寻找“正义”(子女与财产一样,只是落实归属)。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谐理念的要求,平衡亲权关系中的各方利益,需要有一个将未成年子女利益保护放在首位的核心价值观来统领我们的价值取向。为解决上述困惑与弊端,笔者主张从制度层面予以规范,即婚内亲权主体由立法规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内亲权主体通过立法明文规定,有利于这部分社会关系稳定,也就从根本上有利于全社会稳定、和谐、安宁。而且可以避免为确定亲权主体花费巨大的无谓的社会成本。其核心价值取向则在于使未成年子女权益获得最大限度保护,兼顾相关当事人权利义务分配的平衡。

  笔者才疏学浅,仅以拙见作引玉之砖,以期引起大家对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此类问题解决。

  二、亲权的性质和特点[page]

  亲权是指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人身和财产方面的管教和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3]亲权产生和形成是因生育子女的事实,所以其包括了婚内生育婴儿和非婚生育婴儿形成的亲权关系。亲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一)亲权的性质是基本身份权

  首先,亲权不是人格权,不同于具体的人格权;其次,亲权是基本身份权,是由若干派生身份权构成的权利的集合体。因此,亲权并不是单一的权利,而是一个由若干具体权利构成的总的权利。再次,亲权是身份权中的基本权,与配偶权、亲属权统一构成亲属法上的身份权。最后,亲权这种基本身份权与非亲属法上的著作人身权、荣誉权和监护权虽均为基本身份权,但性质上有所不同,表明一定亲属身份。

  (二)亲权既为权利,又为义务,是权利义务综合体

  亲权作为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之间的身份权,一方面是父母的权利,其必须服从父母的教养与保护;另一方面,亲权的行使又具有职责性质,是法定义务,父母基于这种法定义务,应对其未成年子女养育和照顾负全责。因此,亲权不得抛弃、转让或者非法剥夺。

  (三)亲权是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的权利

  亲权主体是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现代民法认为,子女一经成年,就脱离了父母亲权保护,享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是亲属权,而非亲权。

  (四)亲权为父母所专有,以教育保护未成年子女为目的

  亲权是专有权,只为父母所专有。父母包括生父母(婚内生育及非婚生育)、养父母、及形成抚养和教育关系的继父母。亲权目的具有一定支配性,但是其并非古代法中专制的人身支配,而是以教养和保护未成年子女为目的,对其相关利益的支配。因此,父母享有的亲权并非没有任何限制,亲权行使必须限于监护子女必要范围之内,而且必须符合子女利益。

  (五)亲权与监护权的区别

  亲权与监护权两个概念是交叉关系。亲权权利义务设定,目的在于保护未成年子女,以保护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需要为中心。监护权是监护人对于不能得到亲权保护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人身权益、财产权益监督和保护的身份权。监、护仅是从被监护者民事行为能力角度规定,不能包含亲权所有内容。应该说,二者在权利主体上存在一定差别,而且从亲权权利义务来看,其包涵了现行法律规定父母对其未成年子女监护的内容。[page]

  三、夫妻是法定身份——我国婚姻“从契约到身份”的变迁

  身份与契约,在人类法律发展史上经历了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的历史过程。英国法学家亨利·梅因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古代社会个人法律地位依附于家族中的身份。现代社会,用于取代源自家族社会关系的是个人与个人的契约。“从身份到契约”揭示了到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为止人类法律发展史的一个侧面,个人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中挣脱出来,有其进步意义——这一转变必然带来对人的意志的尊重。在经历了全球化经济大衰退后,极端经济放任政策终为国家干预政策取代。正如美国最高法院所言:“劳工赔偿法的根据是身份观念而不是默示契约观念。” [4]此后,身份在越来越多领域展现辉煌。从契约到身份的运动树立了弱者保护和实质正义思想,是人类在“从身份到契约”进步基础上又一次伟大历史进步。

  婚姻是“男女两性建立夫妻关系的结合形式。” [5]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时代,婚姻成立的法定要件不尽相同。关于结婚,世界上存在事实婚主义和形式婚主义两种立法主义。事实婚主义:男女有以夫妻名义同居事实即承认其为夫妻;形式婚主义坚持以两性结合的法定形式为依据,双方事实上有无同居关系则在所不问。反之,不履行法定程序,纵有两性结合事实亦不能成为夫妻关系。我国1950年婚姻法虽然规定结婚应当登记,关键是不登记同样可以结婚。国家干预方式是:“凡不合于本法规定的结婚——不予登记。”由此看来,婚姻关系是性的共同体。 [6]婚姻是契约,登记只是确认其合法有效。1980年婚姻法规定登记“确立夫妻关系”。从此,“在我国,婚姻并非民事契约”, [7]夫妻是法定身份。2001年修订婚姻法仍坚持登记“确立夫妻关系”(虽包括补办)。如果仅只登记,没有共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性生活,其婚姻依然是成立的。所以,所谓结婚即登记。从1950年到1980年婚姻法逐步确立了夫妻“身份法定”原则。

  四、父母子女:亲子关系事实与亲权主体身份

  父母、子女的称呼,体现了事实层面的亲子关系和法律层面的亲权主体身份关系。

  尽管血亲之爱乃人的天性,但趋利避害更是人的本性,其自我利益高于任何其它东西。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生活中,为了自我利益父子相残或母子相残的事并不稀奇。所以,与该婴儿具有真实血缘关系者,逃避义务责任及并无法律关系或事实关系者侵犯他人亲权的事实是经常发生的。尽义务是享有权利的前提,但社会上只图享受权利而逃避义务和责任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恩格斯指出:“民法准则只是以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 [8]。父、母须要由法律规定其对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义务、法律地位——亲权,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法律上的反映(父母子女关系因此成了法律关系)。婚内亲权主体须要明确、固定,亦同此理。[page]

  婴儿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依其“子女”身份获得父母的亲权保护。其父母则依“父母”身份行使亲权。亲权主体身份(如“父母”)带给主体独特的价值利益,具有超经济利益性质,不能用财产价值等量代换——因此发生许多争夺子女抚养、监护权的案件。法律上的父母子女(亲权主体身份)与事实上的父母子女(亲子关系)尽管一般情况下是同一主体,但从我国历史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立法及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来看,事实状态的血缘关系主体和法律上的亲权关系主体在许多情况下是分离的。

  《红楼梦》中的贾环,是赵姨娘所生(亲子关系),赵姨娘虽然生了贾环,却并无资格当母亲。王夫人才是贾环法律上的母亲(法定身份),从而依母亲身份享有其权利并承担义务。

  《拿破仑法典》第312条规定:《L’enfant concu pendant le mariage a pour père le mari》——“凡在结婚以后怀胎的婴儿,以该夫为父” [9]。反映了在资产者中,缔结一夫一妻制婚姻决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而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权衡利害的婚姻。子女是否确凿无疑地出自特定父亲,象从前一样,至多只能依据道德信念。但是丈夫需要生育只是他自己的并且应继承其财产的子女。社会为维护稳定,也需要确定其财产由符合其意愿的确定的人继承。拿破仑法典明文规定谁是该婴儿的父亲,乃是为了解决这个无法解决的矛盾。

  生孩子者为母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实。但科学发展使得子女是否事实上来源于其父母(亲权主体)的精卵结合,即使排除不道德性行为也只有相对意义。如许多不孕症患者能排卵而子宫不能怀孕的利用他人子宫怀孕,或者不能排卵但子宫能怀孕的利用他人卵子受精移植怀孕等,甲的卵子、乙生育(怀胎十月)都是事实,是供卵女子为母,还是生育女人为母?人工生殖打破了自然生殖法则,有意无意中改变了亲属血缘纽带,在亲子身份认定的现实矛盾面前,法律必须回应科学的挑战。

  五、夫妻生育权、亲权是有机整体

  夫妻互为配偶(法定身份),其并非血缘关系,却是比血缘关系更近的亲属关系。夫妻身份乃是整个亲属身份体系的基石。

  (一)生育权的概念及法律特征浅析

  从权利角度看,生育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也是人权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生育作为法定权利,最早见于1992年颁布的《妇女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七条:“妇女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仅归妇女享有)。生育子女繁衍后代需要男女双方共同参与是自有人类以来谁都明白的自然规律。男人与女人缺了任何一方,生育权都将成为空谈。故此后2002年施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不分性别地规定:“公民有生育的自由”, 首次认可男性生育权。[page]

  生育权具有如下特点:

  1、生育权是一种形成权。子女出生在法律上的含义,就是一个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独立主体出现。此后围绕着他(她)立即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法律关系。因此,生育权行使的结果,是创设了各种法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其创设仅仅取决于生育主体单方的意志与行为,而且相关各方不能以自己的行为改变这种法律关系,而只能承受之。按照民法原理,权利主体能够以自己单方的意志而使特定法律关系产生的权利,称为形成权。形成权赋予权利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而形成一定的法律效果,相对人则受到拘束,须容忍此法律效果。 [10]

  2、生育权是一种身份权。法学理论界一般将生育权界定为身份权的一种,并且认为,生育权属于夫妻身份权范畴,只能基于妻子或者丈夫的特定身份而产生,是基于婚姻关系的存在而为夫妻二人所共同享有的一种身份权。依照民法原理,身份权须有一定的行为或者资格才能产生。 [11]公民结婚获得夫妻身份,只是获得了行使生育权的资格。其生育还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如由有关部门发给“准生证”等。

  (二)生育与性行为由融合一体到可以分离的演变

  人在自然状态下生育必须以性行为为前提,导致部分人因此产生混淆性行为与生育行为、性权利与生育权利之间关系的模糊认识。所以,为便于分析生育权,有必要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性行为的作用有三:使性交者得到快乐;使性交者身体健康;繁衍后代。新生命通过父体和母体本能互相吸引的性交行为途径产生,乃是大自然造化的杰作。自然赋予性的使命是人类本身的繁衍,但其实现却是凭借父体和母体出于自身目的(获得快感)而发生的性行为来实现的。如同花儿授粉凭借蜜蜂为其自身目的采蜜而实现(其根本目的被隐藏)。二者不可割裂的关系及其自身存在的矛盾性,使得人们在观念上或者认为生育只是性行为自然产生的结果:“食、色,性也” (孟子语)——主体性行为直接目的是追求性快乐,生育只是其副产品(与其本身目的恰好颠倒位置);或者认为性行为只是生育中一个环节——性被淹没了。如在中国封建社会,人们认为结婚首要目的是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社会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人口,因此生育需要控制,第一阶段表现为可以有性行为而不生育(如避孕),但生育仍以性行为为前提;第二阶段,生殖科学技术使得性行为与生育成了可分离的行为——人们可以采用人工生殖技术如“人工受精”等,排除性行为而达到生育目的。夫妻生育子女后,一生中绝大多数性行为就与生育没有关系了——其只在发生生育婴儿后果时被纳入到生育行为中。[page]

  (三)生育是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以发生一定的法律后果为目的的活动。民事行为如果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就依民事主体的意思表示内容发生法律效力,这也就是民事法律行为。 [12]民事法律行为与一般民事行为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所发生的法律后果主要依据的是民事主体的意思表示,当事人可以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根据其意愿安排权利义务。台湾民法学者王泽鉴认为,民事行为是民事意志的实践。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意志的实现。无论生育者是否存在婚姻关系,都发生一定法律后果,但二者法律后果性质是不同的。

  调整生育的法律具有公法性质——公民想要生育就得结婚(获得行使生育权的资格)。夫妻结婚后依法获准生育的,其可根据意愿安排权利义务,成为法律层面的父母;非婚生育婴儿,其就不可以根据意愿安排权利义务,如司法活动强制其承担亲权责任。由于人类相当长时期只能通过性行为生育,加上精子、卵子无法用人工方法制造的特点,使人们忽略性权利与生育权之间的本质区别。生育似乎仅被看作是男女“性共同体”的自然结果。从外在形式上看,不论生育行为合法与否都成为父母,又反过来模糊了人们对生育者因其行为法律价值不同,享有亲权应存在差别的认识。

  (四)亲权与生育权存在不可割裂的关联性

  生育行为完成,亲子关系事实产生——在事实层面是不可割裂的整体;在法律层面,生育权与亲权也具有逻辑上的传递性、一致性:生育者是否享有亲权及如何获得亲权,是生育是否合法体现在法律上的后果。有生育权者生育婴儿,依其意愿获得亲权主体身份;无生育权者生育婴儿,不能依其意愿获得亲权主体身份——在某些情况下要因司法强制被动地成为亲权主体,承担责任。这就决定对生育权、亲权的立法须充分考虑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1、规范亲权必须考虑其与生育权的关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法律不再区分“婚生”与“非婚生”而统称“亲生子女”。即非婚同居期间受胎或出生的子女,与婚生子女一样推定,以与其母亲非婚同居男子为父亲。以体现二者同等法律地位和以子女为本位的亲子立法理念。 [13]

  笔者认为此种观点值得商榷。

  首先,“婚生”与“非婚生”体现了对生育行为在法律层面的价值评价。称其为“非婚生育”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否定性的价值评价。同居男女如何取得亲权主体身份更不能与结婚者同日而语,因其性行为与该婴儿诞生有着必然联系,由精卵来源双方承担亲权责任是国家依“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民法原则寻找义务承担者,使其成为该婴儿法律上的父母(并非依其意愿安排权利义务)。如果其自愿抚养,也须通过办理结婚登记或认领程序才能获得(被赋予)法律上的父母身份——此前只是事实层面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page]

  对于子女,按我国婚姻法规定,非婚生子女本来就是与婚生子女同等法律地位(第二十五条),至于在社会上其受到一定程度歧视,应由其父母(行为人)承担道义责任。

  不区分“婚生”与“非婚生”的观点,出发点以子女为本位,却混淆了对生育行为的价值评价,可谓适得其反。

  其次、“受胎或出生”作为确定主体权利义务的界标,是莫棱两可的,“怀胎”才能包括生育全过程。从法理上看,我国民法通则虽然未直接承认胎儿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继承法对婴儿权利保护延伸至胎儿形成时,即我国民法有条件地承认胎儿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所以,以“怀胎”为界标也是完整保护婴儿这个亲权主体权利的需要。

  其三、“亲生子女”只能表述生育的一种情况,统称“亲生子女”,对于采用他人精、卵通过人工生殖技术生育的则是名不符实。

  2、规范生育权也必须考虑亲权——以子女为本位。

  2002年11月颁行的《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有一条关于“达到法定婚龄决定终身不再结婚并无子女的妇女,可以采取合法的医学辅助生育技术手段生育一个子女”的规定。笔者仅从婴儿权益保护角度谈谈此立法的弊端:权利是关系范畴。独身女性当母亲(非婚生育)的权利只存在于其与该婴儿的关系中,保障生育权利,核心价值取向在于首先要把该婴儿当作权利主体——即使其生育带给该婴儿生命,我们只能用社会一般伦理、习惯来要求其负有保证婴儿应享有权利的内容:像其他孩子一样拥有父母是该婴儿的权利。其无权为了享受自认为完美的人生——不要有丈夫,只要有亲生孩子,而强制该婴儿接受没有父亲这一事实(影响该婴儿正常人格形成)。

  (五)夫妻配偶权、生育权、亲权是有机整体

  文明社会的基石是人的尊严和自由。尽管婚姻法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从现代社会权利结构看,个人自由、私生活的隐私权要高于配偶身份权。所以,夫、妻都仍享有一定的属于道德调整范围的性自由权。夫妻同居等权利享有和义务履行则是靠夫妻感情维持的(如性行为不能强迫)。事实层面无法绝对避免婚外性关系发生,只要没有生育就仅只是夫妻感情问题——感情破裂会导致离婚。[page]

  现代医学发展使得输血、植皮等现象大量出现,同时也产生了此类交易活动,人身不仅是人作为法律关系主体承载者,而且在一定范围内成为客体(人的整个身体不能成为客体,如人不能买卖)。血液、皮肤等是属于人身还是法律上的“物”不能一概而论。“当人身之部分尚未脱离人的整体时,即属人身本身;当其从身体中分离时,亦可视为法律上之‘物’;当该部分已植入他人身体时,即为他人人身之组成部分。” [14]他人与该妻发生性行为,就存在使该妻怀孕的可能性。如果其并无希望该妻生育的“意志”和意思表示,该性行为也没有导致生育,那么该性行为与生育无关,不是民事行为(不以发生法律后果为目的)。如果该性行为导致该妻怀孕,其行为实际上包括了给该夫妻生育供精的默示意思表示(该夫妻决定生育该婴儿,其行为就融入到该夫妻生育行为中),该妻怀孕只是其行使身体权的结果(提供精液,如同扔掉的头发别人使用)。如果存在“借种”协议,其与生殖服务机构行为无异。

  顺便说一句,该妻依法有不生育的自由,即使丈夫也不能强迫其怀孕生育,但是如果该妻决定生育,则只能与丈夫共同享有生育权。婚内生育婴儿,该夫妻与该婴儿因此直接获得法律层面的价值评价,产生父母(该夫妻)子女(该婴儿)身份。

  即使法治完备的社会,也不可能设想将人们每一个行为都纳入法律调整范围。试想在国家和法律出现之前,人类社会就是靠习惯和道德调整相互关系的,社会依然向前发展。但是法律应当给予获得法定身份的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应有保护——夫妻既然享有配偶身份权并共同享有生育权,理所当然应当对其婚生婴儿共同享有亲权。

  六、立法对策及其价值理由

  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总是从事那些自己认为对其具有

  价值的活动。在利益冲突情况下,法律只能以不仅在当事人看来具有价值、是善,而且在群体利益和社会公益看来也具有价值、是善的行为事实为保护对象,并将其规定为“应当”。反之,法律事实赋予以“不应当”为系词的法律效果。如此以使正义、平等、秩序、人权等法律价值得以实现,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这就是法律规范的终极目的和价值所在。人们追求合法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文明进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法律不单是权利的修复剂,还应当是权利的助产妇。[page]

  (一)寻找和发现精卵来源所体现的当事人意志(生育意志)与正义的统一

  亲子鉴定只能证明精卵来源事实,而不能证明其中是否包含了该夫妻共同生育“意志”:即使该夫是该婴儿精子来源,事实上也存在该夫不同意,但妻子执意生育的情况;该夫并非该婴儿精子来源的情况下,生育行为中并非就一定不包含其意志(如夫妻通过契约精子库供精、借种怀胎)。在现代生殖技术条件下,DNA 不与法律层面“应当”“不应当”联系起来,不能解决价值评价问题。

  任何一个实体法律规范都是对一定利益集团某种需要的肯定或否定:其反映法律所需要保护的客体(法益)是什么?因此法律规范命题都包含了立法者的价值判断。由此可见,“立法不过是一定价值判断的记录”。 [15]

  婚内生育婴儿发生亲权争议,既可以依“婚内怀胎”事实,也可以进一步追问精卵来源。其利益分配之平衡点定在何处,是由统治阶级依照一定价值标准决定的。

  法有其自身逻辑规律。如规定“有配偶者不得与他人同居”,就须在“不得”(“不应当”)为的行为及其后果上保持逻辑一致——正确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该妻通奸行为等只是道德调整范围,但其生育权及因此产生的亲权只能与丈夫共同享有。其当初结婚行为也理应包涵与丈夫共同享有生育权和亲权的意志内容,其意图为他人生育,要正当行使此权利,只能待离婚后再结婚以使其意志得到实现(通奸男子欲成为父亲的生育“意志”不能通过其通奸行为得到实现,而只能是一种“民事意志的实践”)。所以,该妻生育婴儿,关键不在于其是甲乙或者丙丁的精卵——婴儿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权利没有区别。而生育者主观意志支配的行为“应当”“不应当”就必须用法律规范来衡量(此问题只能由法律逻辑解决)。因此,我们要跳出“精卵来源”决定一切的观点窠臼。保护符合社会一般道德和正义的善的行为,抑制不符合社会一般道德、正义等价值的恶的行为。

  (二)从事实推定到法律层面的权利推定

  当事人“生育”意志看不见摸不着,其包含在生育行为中。事实上我们只能根据婴儿出生的事实来把握(属于认识论范畴)。亲权主体由立法规定当然并非百分之百完美,问题是,过去我们以追求完美为理想目标,期望用事后证明的方法去发现亲权主体——百分之百查明精卵来源(那当然是再好不过了!),尽管此方法显然忽略了进一步去发现主体生育意志与单纯生育后果之间的价值衡量可能存在的不一致,即使仅就查明精卵来源的实践结果,也并非百分之百完美,同样无法避免出现一定概率的误差。所以,笔者提出这样的观点,只是认为亲权主体由立法规定利大于弊,相比较没有规定更糟。[page]

  由法律规定亲权主体,其显然包含一种推定。推定通常有事实上的推定和法律上的推定。如社会生活中推定婚内婴儿是该夫妻精卵结合(其中包含了是该夫妻共同的“生育”意志,只是人们忽略了其重要性或视而不见)。法律推定实质上与事实推定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立法者通过对诉讼实践中事实推定经验总结,综合考察两事实间常态并存的盖然性程度及社会政策、价值取向等因素,将其中他认为最重要的一部分推定以立法方式确定下来(如在事实层面婚内婴儿绝大多数是以该夫妻为精卵来源或者是其共同意志的产物)。即法律推定来源于事实推定,只不过法律“强求法官适用前者,后者之适用与否取决于法官的意志。” [16]

  法律推定又可以分为法律上的事实推定(推论推定)与法律上的权利推定(直接推定)。

  法律上的事实推定,是指法律规定的从已知事实推论出未知事实的推定。如我国《民法通则》关于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等规定。如果基础事实能够成立,被推定的事实依据法律规定真伪就直接明确了。其所产生的法律效果与当事人直接证明被推定事实法律效果完全相同。在基础事实被证明时,当事人即使提出反证也不能推翻推定事实,要推翻推定事实就意味着否定法律规定。其与事实推定区别在于:其是通过适用法律以法律规定为大前提;而事实推定则是以经验法则为大前提。由此产生二者适用结果的差异:经验法则本身的盖然性决定了其适用结果不能与适用法律的结果等量齐观。

  法律上的权利推定,是指法律不依赖于任何基础事实便假定某种权利或法律关系存在的状况。 [17]该推定是否成立与前提要件(基础事实存在与否)没有任何关系。其作用在于明确否认推定事实举证责任由哪一方当事人负担,因此其实际上是确定证明责任负担的实体法规范,是一种实体权利设置。直接推定的典型例子是侵权民事责任中的“过错推定”。

  法律规定婚生婴儿以该夫为父、以该妻为母。既是法律上的事实推定(生育是夫妻的共同意志行为),也是法律上的权利推定,即实体权利义务设置——这其中蕴涵着统治阶级对当事人行为的价值评价和指引。只要该婴儿是在“该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怀胎”的基础事实成立,被推定事实(该夫为父、该妻为母)依据法律规定真伪就直接明确了,不究DNA所自。如果该基础事实被证明,当事人即使提出反证也不会再出现事实层面推定遇到的可能被推翻的情况。[page]

  该婴儿来源于该夫妻精卵结合是自然血亲关系。当该婴儿来源于该妻与他人精卵结合时,即使怀胎非其意愿,经过十月怀胎,性质也已发生了变化,生育行为中体现了其意志(该夫事实上接受了该婴儿),其与该婴儿形成了准自然血亲关系。出现亲权争议时,其并无义务证明与妻子何时同居、该婴儿来源于其精卵结合。因为无生育能力者可采用人工生殖技术克服繁衍障碍(其有权不公开此隐私)。如果生育该婴儿与该夫意愿相悖,其本是受害者,法律规定该夫为亲权主体是否损害了其权利?实则不然,如其发现妻损害了其权利并怀胎(通奸、单方接受人工受精等),可以选择要求妻终止妊娠(依法行使生育权)或者离婚,使其妻通过承担离婚不利后果承担责任,同时也使其被侵害的人格尊严权利得到恢复和保护。

  如果该夫最终仍维持婚姻,接受妻子就应当接纳其全部,包括其错误行为及其结果——该婴儿。如果已经抚养婴儿多年才发现受了欺骗,因为没有比该夫更应当具有注意义务的人,我们有理由推定其同意生育该婴儿,其应自己承担责任(如前述案例中的王某)。如果离婚了,女方坚持不终止妊娠生下孩子,该夫虽然可以不实际承担抚养等经济方面的亲权义务,但仍为亲权主体(不得不承担“父亲”身份),是有点不公平。但即使不作此规定,因为存在事实层面的推理,靠事后的证明得出结论,许多情况下该夫同样免不了受到不公平对待。这样明确规定,对其权利保护就加强了:法律是一柄双刃剑,当与该婴儿具有血缘关系者欲借此获得法定父母身份与该夫争夺亲权时,同样是不可能的(是该夫行使生育权的行为使得该婴儿得以出生)。这样规定,理由并不是如此就百分之百完美,而是因为选择其他办法更糟。在尚无更好办法情况下,只能“两利相较择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三)婚生婴儿以该妻为母(不问卵子来源),与世界上一些国家规定是一致的——子宫主义

  在民法领域,世界各国通常规定父母为新生儿法定监护人,根据英国1990年实行的《人类受精与胚胎法》,生育母亲为合法母亲,这从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上均有利于保护新生儿成长,维护母婴双方权益。这里笔者要提到一个判例:1993年,荷兰。白人妇女威尔玛·斯图尔特夫人体外受精生下一白一黑两个婴儿。原因是生殖中心汲取精子的汲管未经严格清洗,在汲取她丈夫精子时带入了某黑人男子精子——黑人孩子生物学之父另有其人。依照荷兰法律,法院最终判决孩子归斯氏夫妇抚养,法律一概不究DNA所自,而只以生母为谁作此统一规定,此乃“子宫主义”。 [18][page]

  这一立法和判决优点在于:极有利于明晰婴儿归属,对于婴儿生长抚育也极为有利(多享受母爱、母乳喂养幸福)。荷兰是大陆法系国家,此立法中体现了其处理问题力求保持社会关系和法律关系稳定之特点。该母亲如不愿生育,可以选择堕胎,既然选择了生育,就必须履行亲权责任。即使是她人的卵子、或者即使其生育后才发现是他人(非其丈夫或其选定供精者)的精子,我们也只能以婴儿出生的事实认定其为母。但其有权向过错方如生殖中心等取得民事赔偿。因为其生育行为将该婴儿带到人间,随之产生的亲权责任理应由其承担(亲权作为权利也不得抛弃)。

  笔者认为,从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参考外国有关立法、判例的有益经验,我国立法宜采“子宫主义”,“以该妻为母”——生育母亲为亲权主体,提供卵子者与亲权主体无关。然而美国一个判例则是另一结果:1998年,多娜·法萨诺夫人与丈夫在曼哈顿一家试管婴儿中心进行人工受精而怀孕,生下一白一黑双胞胎“兄弟”。经DNA检测才发现,他们所生孩子是他们与同期治疗的另外一对黑人夫妇——罗杰斯夫妇的基因后代,治疗人员误将后者的胚胎同时植入了她体内而致怀孕。诉讼中,罗杰斯夫妇坚持“各家领走各自的孩子”,而法萨诺夫妇拒绝“归还”孩子。纽约上诉法庭终审判决罗氏夫妇单独抚养黑孩子。 [19]假设出现当事人均拒绝抚养黑孩子的情况,我们就会看到选择采“子宫主义” 确定婴儿母亲并依其婚姻关系确定婴儿父亲(法萨诺夫妇为亲权主体)利大于弊——从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权益角度看。

  七、结语

  依已经存在的法定身份关系确定亲权主体,体现了权利保护对夫妻倾斜(以人们一般道德准则和统治阶级的价值标准为价值基础分配利益,乃法的重要作用)。如此规定,该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怀胎”就成了符合法律规定的法律事实。其核心价值取向在于:婚内婴儿能够最大限度得到亲权保护(保护弱者符合正义当然要求)!兼顾对生育行为价值评价与其权利义务一致原则。人们对其行为性质及其法律后果预先明知,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客观上将鼓励公民通过合法正当途径去获取权利和利益,有利于提升整个社会道德水准(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也避免国家在婚内亲权主体确定问题上花费大量无谓社会成本。从义务承担角度,则有确定无疑依据——结婚登记(克服了事后认识结论存在的主观多变、不确定性)。按辩证法观点,世上本无百分之百完美事物,当设定、保护一方权利会使他方权利不同程度受到损害,其立足点只能平衡包括不同领域内各方权利,谋求社会综合价值最大化。统治阶级制定法律实际上经常要面临这种痛苦抉择。[page]

  法律规定该夫妻为亲权主体可以达到保护合法行为目的——是法律规范的实现、法律目的的达到。对亲权主体责任则是一种加固、强化。也使夫妻、父母子女关系领域“身份法定”原则成为逻辑严谨的整体。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婚姻法增加规定“凡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怀胎的婴儿,以该夫为父、以该妻为母。” 没有婚姻关系因同居、通奸、人工授精等原因生育婴儿,只能依亲子鉴定结论,即通过自愿认领或强制认领方式确定亲权主体。“认领”在婚姻法中没有专门规定,但司法实践中给予承认。

  因我国法律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权利,所以,不需要设立准正制度。推动法律进步是吃力的,尽管不时会感到一些无奈,但笔者坚信:一切先进的、符合人类基本正义思想的制度都将会被伟大、聪明的中华民族所选择。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民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14788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请问分居多久可以自动离婚?都需要什么程序?拜托了,讲的详细点!谢谢了!
双方均同意离婚的可以到婚姻登记机关协议离婚,如果达不成协议可以诉讼离婚。
这位退休干部今年90岁,想问问这位退休干部如何办理护理费
护理费数额是由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护理人数、护理期限、护理级别等要素综合决定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八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服务,负
我对租购的车撞车负全责。保险公司赔偿,对方车主起诉我,我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车祸发生后,肇事方拒绝承担赔偿责任的,受害方可以通过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维权。
网上恋爱期间的转帐能否收回?
你好,是以什么理由转的呢
您好我和我老公离婚了有个小男孩好,孩子跟我后来我在婚找了一个有刑事案件的会不会影响我和之前老公的孩子
对再婚配偶的刑事案件对孩子政审的影响,首先需了解政审的具体要求和流程。如政审机构要求提供家庭成员信息,应如实提供并附相关证明材料。如政审机构提出质疑,可积极沟通
我帮我朋友画了一些东西,当初说好了价格,现在她团队的另外两个人不想给这个钱,我该怎么办
针对此情况,常见处理方式有协商、调解和仲裁。选择时应考虑效率、成本和效果,协商快速但可能无果,调解中立且易接受,仲裁专业但费用较高。
普通高等学校要求统一实习
学校不能强制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统一实习,否则不给毕业。学生可选择其他合法合规的实习方式。若学校以此为由拒绝学生毕业,学生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在选择处理方式时
被人用隐私视频威胁了怎么办
被隐私视频威胁时,应立即采取措施。首先报警,让警方介入调查;其次,收集证据,如保存威胁信息,以备后续维权;最后,可咨询律师,了解法律途径,保护自身权益。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