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支招如何打好辞退纠纷官司

更新时间:2019-01-20 21:32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劳动法律师提醒:劳动者在打官司之前一定要慎重。建议最好学习学习《劳动法》,了解掌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权利义务。劳动者既要有较强的自我维权法律意识,同时也要

  劳动法律师提醒:劳动者在打官司之前一定要慎重。建议最好学习学习《劳动法》,了解掌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权利义务。劳动者既要有较强的自我维权法律意识,同时也要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用人单位合法的辞退应当服从,不能为了出一口气而滥用诉权,避免劳民伤财。

 1、准确确定请求金额。

  辞退官司中,一些被无辜辞退的劳动者喜欢不切实际、漫天要价要求赔偿,这是不可取的。打官司应当实事求是,否则提出的诉讼请求不仅不会得到支持,还必须多支付出一笔仲裁诉讼费用。目前,有关用人单位违法违约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一般是按照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和《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这两个办法处理,由企业支付经济补偿金(按工作年限每满一年赔偿一个月工资)和赔偿损失。

  2、掌握案件的关键证据。

  很多人以为辞退官司中,劳动者无需承担举证责任,这是不正确的。虽然按照规定,这类案件中关于劳动者存在违法违纪行为,以及达到辞退的条件等主要举证义务由用人单位承担,但劳动者仍负有举证责任,其中最关键的证据就是辞退解雇证明,和本人工资数额证明。如果劳动者不能举证自己被辞退,将会因为诉讼缺乏事实根据而导致败诉;如果不能举证工资水平,则无法得到合理的赔偿。

  律师提醒: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为规避赔偿义务,故意不出具任何辞退、解雇的证明,导致劳动者无法证明被辞退的事实而被驳回,甚至起诉条件不符合连立案都成问题。因此,劳动者务必要求用人单位出具书面辞退证明,以便于进行诉讼时有根有据。此外,平时应当注意保留工资存折、工资清单、工资条等,以利于法院认定赔偿的基数。

  3、最后一点,并非所有的辞退都可以获得赔偿。

劳动者要了解自己是否属于用人单位可以无偿辞退的情形之一,以免浪费时间精力。按照现行《劳动法》,因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纪违章、严重失职营私舞弊、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都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如果确实属于上述情形,劳动者就没有打官司的必要了,避免最后得不偿失。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劳动争议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94655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劳动纠纷,怎么打官司
提起劳动纠纷诉讼的方法:起诉人必须是劳动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即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必须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必须经劳动争议仲裁机关仲裁;必须
口头辞退纠纷
建议律师介入
辞退纠纷问题
时间太久,难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辞退劳动纠纷
你好,建议协商,协商不成申请劳动仲裁
劳动纠纷 辞退
您好!虽未签劳动合同,但已构成事实劳动关系,对于超过一个月未签劳动合同的,应支付双倍工资(不超过11个月)。保险也应补缴,对于辞退员工的,可以要求经济补偿金。您
网上司机驾驶证不到三年,违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你好,对于合同违约的情况,建议与违约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到法院起诉,要求违约方承担相应的责任。
我在工厂工作,是否侵犯了我的隐私权
你好,建议你尽快报警处理
请问限高令是否有取消的规定
限高令的取消通常涉及被执行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提供担保或经申请执行人同意等情形。取消方式包括向法院申请、提供担保或履行义务等。选择何种方式取消限高令,
什么叫长期居住和居住的条件是什么?怎么解释谢谢
长期居住需办居住证。具体操作:1.确认居住满半年且符合条件;2.准备相关证明材料;3.前往居住地派出所或线上平台提交申请;4.等待审核,通过后领取居住证。
在篮球场内小孩踢球把我眼镜踢坏了我能要理赔吗
您可以先与对方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可寻求法律援助或向法院提起诉讼。选择不同处理方式时,需考虑时间成本、证据收集难度等因素。
如何网爆一家人
网爆不可取,应依法行事。如确需爆料,应确保:1.事实真实,不捏造歪曲;2.证据充分,支持爆料内容;3.遵循法律程序,向合适渠道反映。(该解答为简要概括,具体操作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