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养法实施之前的收养行为如何确认

更新时间:2014-07-22 16:08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原告何某夫妇无亲生子女,1983年3月19日原告夫妇共同收养被告何某某(1969年6月18日生)为养子,当时由亲友在场,签署了过继协议,被告何某某过继给原告夫妇为养子,原告将所有财产由被告继承,被告负责原告夫...

  原告何某夫妇无亲生子女,1983年3月19日原告夫妇共同收养被告何某某(1969年6月18日生)为养子,当时由亲友在场,签署了过继协议,被告何某某过继给原告夫妇为养子,原告将所有财产由被告继承,被告负责原告夫妇的生养死葬。从收养之日起,被告即随原告夫妇共同生活,由原告夫妇抚养成年后,原告的丈夫退休,由被告何某某接班。被告婚后,即与原告夫妇关系恶化,对自己的两个女儿也拒绝抚养。现原告年老体衰,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生活困难,但被告拒绝承担赡养费,双方关系恶化,无法共同生活,自2006年2月,被告即从原告家搬出,与其生父母共同生活。原告起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双方之间的收养关系。

  二、争议的问题

  因为原、被告之间的收养行为发生在《收养法》实施之前,对原、被告之间的收养行为如何确认。

  三、问题的分析和处理

  在现实生活中,对符合收养法规定,但未到民政部门办理收养关系手续,但得到亲友、公众的公认的行为。在收养法的规定中,可以以事实收养关系处理。事实收养关系是指符合收养实质条件而未办理收养手续即以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长期共同生活,亲友、群众也公认的收养关系。本案中,原、被告收养关系成立的时间为 1983年,而《收养法》于1991年颁布实施,对原、被告之间的收养行为,如何确认,是否可以参照《收养法》处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意见》第二十八条之规定,亲友、群众公认,或有关组织证明确以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长期共同生活的,虽未办理合法手续,也应按收养关系对待。现原告要求解除收养关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学习、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通知》第二条“收养法施行后,各级人民法院必须严格执行。收养法施行后发生的收养关系,审理时适用收养法。收养法施行尚未审结的收养案件,或者收养法施行前发生的收养关系,收养法施行后当事人诉请确认收养关系的,审理时应适用当时的有关规定;当时没有规定的,可比照收养法处理。对于收养法施行前成立的收养关系,收养法施行后当事人诉请解除收养关系,应适用收养法。”的规定,对原告的请求应予以支持。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收养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36306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收养法出台前成年人被收养是事实收养吗
你好,没有形成法律上的收养关系。
在我国收养法出台前,收养子女收养如何鉴定?
形成事实收养关系.可以到法院申请解除收养关系.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收养法对于收养人有什么要求吗?年龄是对男性还是女性的要求?
收养人须年满30周岁,无子女,如果是男性需与被收养人年龄相差20周岁。
商家不开发票合法吗?
具体的说明细节的
染发产品染色后如何赔偿掉色?
你好,可以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以要求对方承担有关损失
自留地相关的有吗
处理自留地问题,首先要明确权益,确保土地使用合法。若发生纠纷,可尝试调解,达成双方满意的协议。若调解无果,可选择仲裁或诉讼。仲裁需遵循仲裁协议和仲裁规则,诉讼则
你好,我老婆的低保问题,我也打过12345两天都没有解决怎么办
针对低保问题,您可以尝试以下具体操作:首先,详细记录您的申请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以便向相关部门或律师提供准确信息。其次,继续联系当地民政部门或社区服务中心,了解申
您好,高中老师在学生不在教室的时候随意翻学生桌洞,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属于违规吗
针对此问题,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学生向老师或学校管理层反映情况,要求道歉和赔偿;若协商无果,可寻求家长或监护人支持,向教育部门投诉;若涉及法律责任,学生或家长可
高中毕业生登记表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有无重大问题怎么填亲姐姐有案底
常见处理方式:面对亲姐姐有案底的情况,常见处理方式包括如实填写和附加说明。如实填写是基本原则,而在必要时,可附加简要说明解释案底情况、对自身的影响等。选择不同处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