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男女不宜借钱买房 以免分手房产分割存分歧

更新时间:2019-10-09 02:04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正文:未婚男女不宜借钱买房以免分手房产分割存分歧黄小姐今年26岁,医务人员,工作繁忙,税后月收入为4000元左右,有2007年到期国债8万元,在攻读研究生学位,学费12000元/年,每月支出约为1000元。男友徐先生,27岁,公务员,税后月收入7000元,有存款9万元。住


    正文:
    未婚男女不宜借钱买房 以免分手房产分割存分歧

    黄小姐今年26岁,医务人员,工作繁忙,税后月收入为4000元左右,有2007年到期国债8万元,在攻读研究生学位,学费12000元/年,每月支出约为1000元。

      男友徐先生,27岁,公务员,税后月收入7000元,有存款9万元。住单位宿舍,月支出约为2000元。

      现在想购买一套120平方米价值40万元的房子,留作以后结婚用。准备向亲友再借些钱。这样的理财方案该如何安排?

      现状分析

      1.双方资产结构单一,只投资于国债及存款,未能在风险控制前提下追求资金效益最大化。

      2.黄小姐白天工作繁忙,晚上又要攻读研究生学位课程,故暂不考虑在近期结婚,一旦购买房产,由于房产面积较大,难以出租,空置则使资金沉淀。

      3.现在向亲友借款买房,要是以后双方(未结婚)分开,则在财产、房产分割上会存在分歧的可能性。

      专家建议

      对于黄小姐来说,她可以专心学习,等国债到期后,将资金按以下方式进行分配:

      1.一万元转为定期存款,存期为三月自动转存,年利率为1.8%,作为备用金。

      2.七万元购买大型基金公司旗下风险系数较小的债券型基金(T+5),预计年收益率≥12%;另外每月空余的2000元作基金定投(T+5),预计年收益率≥8%。

      3.每月1000元买入几乎为零风险的货币基金,预计年收益率≥2.2%,一年后用于交纳学费。

      对于徐先生来说,可以将资金按以下方式进行分配:

      1.一万元转为定期存款,存期为三月自动转存,年利率为1.8%,作为备用金。

      2.五万元购买大型基金公司旗下风险系数一般的债券型、偏股型基金(T+5),预计年收益率≥15%;另外每月空余的5000元作基金定投(T+5),预计年收益率≥8%。

      3.三万元投资于黄金买卖。由于徐先生空余时间较多,可以学习黄金买卖操作等知识,预计年收益率≥15%。纸黄金增值快,且急需资金时可以马上套现,可作为紧急备用金.

    未婚男女不宜借钱买房 以免分手房产分割存分歧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未婚男女贷款买房房产证各50%分手后如何分配
原则上可以按照房产证约定份额分割具体可以约时间面谈帮助指导维权
还贷款房产证以下来是女方名下、未婚双方提出分手房产怎样分割
你好,夫妻共同财产和家庭共同财产,坚持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照顾无过错方,尊重当事人意愿,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合情合理地予以解决。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审判实践,提出如下具体意见: 1、夫妻双方对财产归谁所有以书面形式约定的,或以口头形式约定,双方无争议的,离婚时应按约定处理。但规避法律的约定无效。 2、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包括: (1)一方或双方劳动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 (2)一方或双方继承、受赠的财产; (3)一方或双方由知识产权取得的经济利益; (4)一方或双方从事承包、租赁等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 (5)一方或双方取得的债权; (6)一方或双方的其他合法所得。 3、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复员、转业军人所得的复员费、转业费,结婚时间10年以上的, 应按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复员军人从部队带回的医药补助费和回乡生产补助费,应归本人所有。 4、夫妻分居两地分别管理、使用的婚后所得财产,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在分割财产时,各自分别管理、使用的财产归各自所有。双方所分财产相差悬殊的,差额部分,由多得财产的一方以与差额相当的财产抵偿另一方。 5、已登记结婚,尚未共同生活,一方或双方受赠的礼金、礼物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具体处理时应考虑财产来源、数量等情况合理分割。各自出资购置、各自使用的财物,原则上归各自所有。
律师解答动态
你好,你说的情况按照司法局规定收取
主要还是一个驾驶安全距离与车速的问题,双方应当都有责任。
可能是公司走了一部分的账目到了员工的纳税工资那里,可以尝试向当地区级税务局举报,要有关单位查实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一般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在员工入职前,会对员工的简历进行调查,可能会通过电话,到访原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