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抵押权设立登记时,是否要提交国有土地使用证?

更新时间:2012-12-11 22:0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房屋登记办法》第四十三条在规定申请抵押权设立登记时应提交的文件时,并没有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包括在内。而《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办理房地产抵押登记时,当事人应提交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或房地产权证。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在

《房屋登记办法》第四十三条在规定申请抵押权设立登记时应提交的文件时,并没有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包括在内。而《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办理房地产抵押登记时,当事人应提交“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或房地产权证”。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在《房屋登记办法》实施后,在房地产抵押权设立登记时,当事人不再需要提交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房屋登记办法》第四十三条没有直接将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使用证,下同)作为申请抵押权设立登记时应当提交的文件,但这并不等于在房地产抵押权的设立登记时,不再需要提交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理由如下:


当事人申请房屋登记需要提交哪些材料,应当按照《房屋登记办法》第九条关于“房屋登记机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确定申请房屋登记需要提交的材料”的规定,由登记机构参照相关的规定来确定,而不能简单地只看该条条款的规定(如《房屋登记办法》第三十条在规定新建房屋初始登记时,所列的应当提交的材料并未包括施工许可文件,但由于《房屋登记办法》第二十二条在规定房屋登记机构应当不予登记的几种情形时,列入了“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施工许可”这一内容。因此,也应当将施工许可作为提交的材料)。


《房屋登记办法》第四十三条虽然没有直接将国有土地使用证列为应当提交的文件,但该条规定了“其他必要材料”。这一必要材料应根据相关的规定来确定。


按《房屋登记办法》第九条规定,在确定申请房屋登记需要提交的材料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也就是对于建设部所发的行政规章,该条只是指“本办法”即《房屋登记办法》。据此,可以理解为不包括《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的规定。但是,2007年8月30日重新公布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房地产抵押,应当凭土地使用权证书、房屋所有权证书办理。”这是法律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时,对行政行为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正确,首先看的也是法律的规定。


此外,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当事人将土地使用权已经先行设定了抵押,按《物权法》的规定,除了房屋在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尚未建造者外,应视为房屋也已一并抵押。但由于目前大部分地区房、地登记的机构仍然分设,如果当事人不提交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登记机构对土地使用权已经设定了抵押这一情况并不了解,房产登记机构为之登记的抵押权就客观上成了顺位在后的抵押权。


因此,应当把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作为办理抵押权设立登记时应提交的文件。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房产纠纷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26897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我们家四代人,分宅基地吗?
想要分户的,由本人或者父母向户口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并且提供相应的证件和证明材料,户口登记机关对分户申请进行相应的审查后,发现情况属实的,应当为当事人办理变更登记
如果有人辱骂抑郁症患者,他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即使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也要承担民事责任,(一)捏造、歪曲事实;(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
交警夜间执勤有明文规定可以使用远光灯照相对项车道吗
在法律角度下,交警夜间执勤使用远光灯需遵循以下操作:1.确保安全:在能见度低或需要提醒其他车辆时,可使用远光灯,但需确保不对对向车道驾驶员造成眩目。2.适时切换
上班睡觉被同事拍照发到领导群里,所以违法吗?
可能违法,需视情况而定。若照片涉及个人隐私且未经同意被公开,可要求同事删除并道歉;若造成严重后果,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同时,也可向公司反映情况,寻求内部解决
请问只有微信怎么才能查到微信好友得身份信息
对于查询微信好友身份信息,常见处理方式有:直接沟通、查询公开资料或向相关部门申请协助。选择方式时,需考虑信息的紧迫性、合法性以及隐私保护等因素。解析:根据具体情
孩子高中休学一年想复学被劝退
若学校坚持劝退,家长可考虑选择其他学校就读或申请线上教育等方式,继续保障孩子的受教育权。同时,需评估不同选择对孩子的影响,如教育质量、学习环境等。在抉择过程中,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