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6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江西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江西省手足口病(EV71型感染)防控方案》等文件的通知

发布部门:

发文字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2008-05-04

施行日期:2008-05-04

时效性:已失效

字号

各设区市卫生局、省直各医疗卫生单位:

为提高我省手足口病(EV71型感染)的防控工作水平,积极开展肠道病毒的监测、预警工作,我厅组织制定了《江西省手足口病(EV71型感染)防控方案》和《江西省疾控机构手足口病(EV71型感染)防控指南》(详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参照执行。

江西省卫生厅?
  二○○八年五月四日

江西省手足口病(EV71感染)防控方案

近期,安徽省出现肠道病毒71型感染(EV71)引发的手足口病疫情,个别地方出现少数患儿因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损害,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为及时掌握我省疫情动态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降低发病率,切实保护广大群众尤其是儿童的身心健康,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落实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发生,大幅度降低发病率。

二、组织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及时掌握我省的疫情动态,一旦发生疫情,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明确责任,保障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严防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二)严格实行防控工作责任制。为确保防治工作抓紧抓好,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疾控、卫生监督机构要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积极主动地开展好各项工作。

三、技术措施

(一)严格执行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卫生部已决定将手足口病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各地要加强对手足口病的监测和报告,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在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一栏中填报该病,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如发生聚集性病例或重症病例要专题报告。

(二)加大疫情监测工作力度,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疾控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开展手足口病的监测,加强日常的病例搜索、报告、分析工作,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出现手足口病疫情暴发的地区,必须启动每日疫情报告制度。针对手足口病高发人群为儿童,还要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并督促托幼机构、学校严格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开展病例监测工作。

(三)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辖区内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症病例比例较多或出现死亡病例时,要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病人的发病情况、危险暴露因素及密切接触者的情况等资料。深入分析疫情的三间分布和流行特点,随时掌握疫情动态。对聚集性病例、重症病例按《江西省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试行)》中标本采集要求进行采样,送省疾控中心检测。

(四)疫情处理。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将患者生活、学习或工作地点作为处理重点。

1、对患者实行隔离治疗,严格管理传染源。加强医院环境消毒和污物的安全处理,杜绝院内感染;对住院治疗的患者,要限制其陪护和接触者人数,接触人员要做好个人卫生及个人防护,强化洗消措施;对居家治疗的病人,接诊医生要告知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和保持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由乡镇、村、社区防保人员具体指导落实隔离措施和周边区域的消毒处理措施;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可居家医学观察,一旦出现类似症状及时到医疗机构治疗。

2、医疗机构要按照《江西省手足口病(EV71感染)诊疗处置意见》,积极救治病人。不断总结交流诊治经验,提高临床救治水平,避免死亡病例的发生,同时,积极配合疾控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和各种标本采集工作。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工作,落实预检分诊制度;流行地区设立发热与疱疹病例专门诊室。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做好重点科室、重点病房的消毒防护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保障医务人员及其他患者就医安全。同时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3、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易感人群。对托幼机构、中小学校要加大管理力度,认真落实晨检制度,对发现的病人及疑似病人一定要及早隔离治疗。认真落实《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患儿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衣物、被褥、餐饮具、玩具等)要随时进行消毒。必要时依法暂时关闭病例所在的学校、托幼机构及其他幼儿聚集场所,以保护易感儿童。

4、认真落实消毒处理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疾控部门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确定疫点。在疫点及时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垃圾、粪便、污水及时清运消毒,整治城乡卫生环境;对于患者的用品、衣物、呕吐物、排泄物及其容器等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严格保护生活饮用水源,尤其对于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的村庄,要整治水源地周围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严防水源污染。做好学校、托幼机构的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5、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知识水平。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宣传单等各种宣传形式,介绍手足口病的防病知识,告诫家长流行季节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儿接触;纠正儿童不良卫生习惯,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用品要经常消毒,家长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

(五)强化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尽快组织手足口病防治技术培训,进一步充实防治队伍的技术力量,提高技术水平。一是开展预防控制技术培训,提高疾控队伍的流调、采样、检测、监测和消毒等疫情处置技术水平,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开展诊疗技术培训,加强对医务人员手足口病的诊断、治疗、隔离消毒等知识的培训,使临床医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乡医、村医尽快熟悉手足口病的诊疗技术,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六)加强卫生监督检查,确保防控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1、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疾控部门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督导检查,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对辖区内学校、托幼机构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开展联合检查,促进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2、卫生监督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餐饮业、食堂、生活饮用水的监督检查。餐饮业单位要进一步落实原料进货索证和验收制度,严把原料采购关,严格遵守食品加工操作规范,确保食品安全。对发生手足口病的重点地区,严禁出售凉菜。严格餐具、用具的清洗消毒,确保餐具等公共用具的消毒效果。供水单位要确保出厂水和末梢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二次供水单位要对二次供水设施进行一次清洗消毒,同时加强饮水包括桶装水的监测。

四、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保证开展疾病防控工作所需经费充足。

(二)人员保障。加强防控队伍的专业技术建设,做好队伍的日常管理,保证人员稳定。

(三)物资保障。做好车辆、通信器材、防护用品、消毒器械及药物、标本采集运送用品、实验室检测试剂和治疗药品等物质的配备和储备,以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

附件:江西省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特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肠道病毒病的疫情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做好公众预防和疫情应急处置。

二、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 A组16、4、5、7、9、10 型, B组2、5、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三、流行病学

(一)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十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二)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四、诊断和治疗

治疗参照《江西省手足口病(EV71感染)诊疗处置意见》。

临床诊断病例: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五、病例的报告

(一)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例诊断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二)报告内容与方法

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一栏中填报该病。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报告病例分“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两类。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则应在报告卡片“备注”栏内注明肠道病毒的具体型别,如为重症病例亦应在“备注”中注明“重症”。

(三)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四)报告信息分析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疫情报告信息进行逐级审核。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日浏览并分析监测数据,发现异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现死亡病例,应及时核实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六、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辖区内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或出现死亡病例时,应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一是采集相关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明确病原并进行分型鉴定;二是收集临床资料,以了解不同型别肠道病毒的致病性、毒力、所致疾病临床类型及救治等;三是阐明本次流行/暴发的传播方式及感染的危险因素等,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评价防制效果。

病例的个案调查,可参考《附1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如果要调查某起疫情流行/暴发的传播方式及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表应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现场的情况而专门设计。

七、标本的采集、运输、保存

对聚集性病例、重症病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应按照《附2手足口病实验室检测方案》采集有效标本,送省疾控中心检测。

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南昌市、九江市应组织开展对手足口病病例的实验室监测,每周采集5例患者的标本进行检测。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收集病例的相关信息,填写个案调查表(见附1)。

省疾控中心每周五将已完成实验室检测的病例个案调查表以及检测结果一览表(附3)的电子版上传至中国疾控中心疾病控制及应急处理办公室和病毒病所脊灰实验室。

八、控制措施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将患者生活、学习或工作地点作为处理重点。

1、加强疫情监测,搜索病例,重点关注患儿周围的儿童及其所在的托幼机构、学校等。如果患者是幼托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的,督促指导幼托机构、学校认真落实晨检制度,对发现的病人及疑似病人一定要及早就诊。如果手足口病出现暴发,相关地区必须启动每日疫情报告制度。

2、对患者实行隔离治疗,严格管理传染源。对住院治疗的患者,要限制其陪护和接触者人数,接触人员要做好个人卫生及个人防护;对居家治疗的病人,具体指导、落实隔离措施。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可居家医学观察,一旦出现类似症状督促及时到医疗机构治疗。

3、对患者生活、学习等地点采取消毒措施,尤其是要对患儿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可能受污染的物品( 衣物、被褥、餐饮具、玩具等)要进行消毒。具体方法见《附4肠道病毒消毒方法》。

4、可建议当地政府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垃圾、粪便、污水及时清运消毒;严格保护生活饮用水源,做好饮水卫生和食品卫生;指导学校、幼托机构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必要时建议依法暂时关闭病例所在的学校、托幼机构及其他幼儿聚集场所,以保护易感儿童。

5、重点在中小学、托幼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倡导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具体内容见以下预防措施。

九、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三)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7、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附:1、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

2、手足口病实验室检测方案

3、手足口病临床标本检测结果报表

4、肠道病毒消毒方法

5、正确的洗手方法

附1: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

附2:手足口病实验室检测方案(试行)

为规范手足口病的标本采集、运送及实验室检测操作程序,提高检测准确性,从而为手足口病的明确诊断和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手足口病的实验室检测原则和程序

手足口病的诊断一般是通过采集适当的临床标本后进行病毒分离和病毒鉴定,如果没有采到合适的临床标本,或无法进行病毒分离,也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测(如中和实验)来检测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或直接从临床标本中检测病毒的核酸来诊断(见下图:手足口病的实验室诊断流程图)。

一般是由省级病毒实验室进行病毒的分离,爆发疫情范围较大时,国家参比实验室也可以提供技术支持。病毒分离成功后,送至国家参比实验室进行鉴定或复核。

很多血清型的肠道病毒能引起手足口病,不同细胞系对不同病毒的敏感性是有所不同的,而不同时期肠道病毒的流行株也不同。通常用于肠道病毒分离的细胞系为RD细胞(对CA16和EV71敏感)、HEp-2细胞(对某些柯萨奇B组病毒敏感)等,联合使用上述两种或更多细胞(如Vero细胞)有助于分离到更多的肠道病毒。

使用血清型特异性的中和抗血清进行的中和实验是肠道病毒鉴定的基本方法,如果使用了适当的抗血清,实验结果是比较可靠的。因为肠道病毒包括若干个血清型,通常使用组合抗血清进行鉴定,有些组合抗血清已经商品化。

当无法进行病毒分离或得不到适用于病毒分离用的标本时,血清学检测可以为肠道病毒的感染提供一个间接的证据。一般用急性期血清与恢复期血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抗体滴度呈四倍或以上增高证明有急性感染。但是,无症状的肠道病毒感染也是常见的,所以对检测结果的解释要慎重一些。

检测结果的评价

如果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尤其是分离自脑脊液、疱疹液,那么很可能该病毒就是病因病原。当无法进行病毒分离或未分离到病毒时,血清学诊断方法可以作为病毒感染的间接证据。对于难以分离到的肠道病毒,分子生物学方法如RT-PCR是很有用的。肠道病毒有时引起无症状感染,所以实验结果的实际意义应结合临床过程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解释。

一、标本采集对象

标本采集对象是暴发疫情出现时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病例和病例发病所在社区(村)的临近无病例的社区(村)或托幼机构的5岁以下的儿童(作为健康对照人群)。

用于病毒分离的标本包括粪便、咽拭子和疱疹液,如果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可以采集脑脊液标本。对于血清学诊断,需要在急性期和恢复期采集双份血清标本。临床标本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要避免反复冻融,如果不能确保-20℃的条件,应该在0-8℃运输和保存。标本应冷冻运输,运输时要附有必要的信息,如标本编号、发病日期和标本采集日期。

二、标本种类及采集、运送

(一)疱疹液:每例病例尽量采集到疱疹液。

在手足口病的实验室诊断中,从疱疹液中分离到病毒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可同时采集多个疱疹作为一份标本。先用75%的酒精对疱疹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然后用消毒针将疱疹挑破用棉签蘸取疱疹液,迅速将棉签放入内装有3-5ml保存液(维持液或生理盐水,推荐使用维持液)的采样管中,在靠近顶端处折断棉签杆,旋紧管盖并密封。所采集标本4℃暂存立即(12h内)送达实验室,-20℃以下低温冷冻保藏,需长期保存的标本存于-70℃冰箱。

(二)粪便标本

采集病人发病7日内的粪便标本,用于病原检测。粪便标本采集量5-8g/份,采集后立即放入无菌采便管内,4℃暂存立即(12h内)送达实验室,-20℃以下低温冷冻保藏,需长期保存的标本存于-70℃冰箱。

(三)咽拭子标本

采集病人发病3日内的咽拭子标本,用于病原检测。用专用采样棉签,适度用力拭抹咽后壁和两侧扁桃体部位,应避免触及舌部;迅速将棉签放入装有3-5ml保存液(维持液或生理盐水,推荐使用维持液)的采样管中,在靠近顶端处折断棉签杆,旋紧管盖并密封,以防干燥。4℃暂存立即(12h内)送达实验室,-20℃以下低温冷冻保藏,需长期保存的标本存于-70℃冰箱。

(四)血清标本

采集急性期(发病0-3d)和恢复期(发病14-30d)双份配对血清用于抗体检测。静脉采集3-5ml全血,置于真空无菌采血管中,自凝后,分离血清,将血清置于-20℃以下冰箱中冷冻保存。

(五)脑脊液标本

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例,要采集脑脊液标本,进行病原和抗体检测,从脑脊液中分离病毒也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采集时间为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后3天内,采集量为1.0-2.0ml.采集后立即装入无菌带垫圈的冻存管中,4℃暂存立即(12h内)送达实验室,-20℃以下低温冷冻保藏,需长期保存的标本存于-70℃冰箱。

(六)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标本采集

选择典型病例所在的托幼机构、或所在村,以新发病例密切接触者为采样对象,采集单份粪便和血清标本。

(七)健康对照的标本采集

选择患儿发病所在社区(村)的临近无病例的社区(村)或托幼机构。采集5岁以下的儿童单份粪便和血清标本。

三、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在手足口病的实验室诊断中,从疱疹液或脑脊液中分离病毒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但对于不同血清型的肠道病毒,脑脊液中的病毒分离率是大不相同的。用于采集咽拭子的无菌拭子要放在适当的保存液中,如维持液或生理盐水,以防干燥。用于分子生物学诊断的标本采集与病毒分离标本的采集方法一样。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标本应在病例发病后尽早采集,尽快检测。不能立即检测的标本应冷冻保存。对于血清学诊断,急性期血清应该在发病后尽早采集,恢复期血清在发病两周后采集。

四、实验室检测方法

(一)生长液、维持液的配制见下表

生长液(GM)

维持液(MM)

Eagle`s液(MEM)

86.5ml

92.5ml

L-谷氨酰胺200mM

1.0ml

1.0ml

胎牛血清

10.0ml

2.0ml

7.5%NaHCO3溶液

2.5ml

3.5ml

P.S溶液*(青霉素及链霉素)

1.0ml

1.0ml

(二)具体检测方法略。

手足口病标本采集登记表

附3:

省     年   周手足口病临床标本检测结果报表

报告单位:           填表人:          联系方式:

附4:肠道病毒消毒方法

一、环境消毒要点

(一)不需要大规模喷洒消毒。

(二)只需要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做重点性消毒。

(三)清洁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通过紫外线杀灭病毒。

二、消毒方法的适用

(一)粪便: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

(二)食、饮具:用2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

(三)生活用具、玩具、校舍、书籍: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

(四)患者衣、被单: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分钟或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五)盛放排泻物的容器: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20分钟。

(六)饮用水:用1~3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30分钟。

(七)灭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按说明书使用。

(八)生活污水:用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九)垃圾:用10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

附5:正确的洗手方法

正确的洗手方法是个人良好卫生习惯重要内容之一,能有效的防止肠道病毒的传播。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如厕后,带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

一、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二、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一)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二)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三)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四)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五)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六)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三、冲: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四、捧: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

五、擦: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江西省卫生厅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