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5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分解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有关今年重点任务的通知

发布部门:

发文字号:宁政办发[2008]43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2008-03-06

施行日期:2008-03-06

时效性:已失效

字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我区今后5年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为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经自治区政府领导同意,现将《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应启动或完成的重点工作任务予以分解细化,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单位)实际,尽快研究提出落实的办法和措施,逐级进行分解,明确任务和责任人,切实抓好落实。自治区政府将组织督查组进行检查,对各地、各部门(单位)的贯彻落实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

一、今年的奋斗目标

(一)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65亿元,增长12%以上,力争突破千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0亿元,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715亿元,增长17%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9‰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

(二)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把枸杞、马铃薯、清真牛羊肉、牛奶、蔬菜、硒砂瓜、水产、高酸苹果、红枣、葡萄等作为重点特色产业来发展,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上规模,上档次,力争每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由农牧厅、林业局分别牵头落实,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科技厅、水利厅、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和各市、县区负责配合落实)加强农产品检测检验,加强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把宁夏建成全国绿色农业示范省区。(由农牧厅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年内制定出具体方案并启动实施)

(三)加快实施“三个百万亩”设施农业工程,力争发展温棚类高效现代农业100万亩,扬水补灌覆膜栽培节水农业100万亩,集雨点种覆膜保墒旱作农业100万亩。(由农牧厅牵头,水利厅、科技厅等部门配合,各市、县负责落实,确保新增温棚类高效现代农业30万亩,完成扬黄高效节水补灌面积30万亩、集雨补灌和覆膜保墒旱作农业44.7万亩)

(四)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和投入,重点培育20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 “农字号”龙头企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新格局,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鼓励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介机构和购销大户,与各类物流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做大做活农副产品流通,特别是要把我区更多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打入高端市场。(由农牧厅、商务厅分别牵头落实,发展改革委、经委、财政厅配合,年内新增5个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区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亿元)

(五)大力改善农业物质技术条件。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国土整治项目。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0万亩,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面提升土地综合产能。(由水利厅牵头,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和各市、县区配合落实,年内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5万亩)加大农机补贴,推广先进机械,培育农机专业服务实体,把更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由区农牧厅、财政厅落实)大力实施“种子工程”,重点建设20个大中型工厂化育苗中心和品种改良中心,搞好大宗农作物以及畜禽水产良种的繁育和推广。完善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实现科技人员和技术直接到户到田。(由农牧厅、科技厅分别牵头落实,有关部门和市、县区配合,年内建设一批大中型工厂化育苗中心和品种改良中心)抓好国家级新农村信息化工作试点,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信息网络进村到户。(由信息产业办牵头,有关部门和市、县区配合,整合建设全区涉农资源信息库)实施“新型农民培育”计划,5年内对适龄农民全部轮训一遍,使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一代新型农民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由牧厅牵头,科技厅、教育厅、劳动保障厅、信息产业办、农科院和各市、县区配合落实,年内制定出具体计划并启动实施)

(六)大力改造农村人居环境。以《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为契机,以县(市、区)为责任主体,尽快完成村镇体系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由建设厅牵头,农牧厅、水利厅、环保局和各市、县区配合,完成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整合项目,增加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以塞上农民新居、危窑危房改造和村容村貌整治为抓手,大力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创建活动。建立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乡乡都有垃圾中转站,村村都设垃圾集中清收点,社社都有环境卫生保洁员。突出乡村特色、民族特点和地域特征,改造旧村,建设新村,改变陋习,树立新风,让现代文明进入农村。(由建设厅牵头,农牧厅、民政厅、水利厅、环保局和各市、县区负责落实,年内完成山区危窑危房改造一期工程和川区沿高速公路两侧120个村庄综合整治任务)

三、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在壮大经济实力和提高发展质量上取得重大进展

(七)高起点建设宁东(太阳山)能源化工基地。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抓好与神华等一批中央和区外大型企业签约项目的落实。加快建设鸳鸯湖等8大矿区和水洞沟等9大电厂,早日建成兰州至灵武、宁东至华北输电线路和区内骨干网架工程,打通电力内输外送通道。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和装备,实现煤炭深度转化和电能的就地开发增值,尽快形成1000万吨煤化工产能和200亿元工业增加值的增量。(由发展改革委、宁东办牵头,招商局、银川市、吴忠市配合落实,完成宁东投资200亿元以上,全年新增煤炭产能480万吨以上、煤化工产能355万吨)

(八)进一步加快新材料基地建设。依托现有技术装备和产业基础,支持青铜峡铝业、东方有色等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百万吨电解铝、百万吨碳基材料、20万吨金属镁及镁合金、15万吨铝板带材、万吨级多晶硅、万吨级铍及铍铜的生产规模,抢占市场制高点,打造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实现增加值100亿元。(由经委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厅、水利厅、招商局、电力公司、发电公司、宁东办和有关市、县区配合落实)

(九)突出发展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壮大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增加值占到工业总量的80%.大力发展能源产业,全面开发火电、水电、风电和太阳能资源,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650万千瓦,煤炭产能登上亿吨台阶。深度发展化工产业,以煤化工、乙炔化工、石油化工为主体,向下延伸产品链,重点抓好300万吨煤制油、120万吨烯烃、100万吨甲醇、120万吨二甲醚、92万吨尿素、100万吨乙炔化工、500万吨炼油扩建、200万套军用航空子午胎、100万吨PVC等重大项目建设。超前发展新材料产业,围绕稀有金属、有色金属、碳基材料、光伏材料,集中力量研发攻关,提升钽铌铍,突破多晶硅,延伸铝镁钛合金及板带材,开发功能型碳化硅等新型材料。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抓住市场需求趋旺的机遇,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形成1万台数控机床、10万吨精工铸件、20万吨矿山自动化综采设备、1000万套精密轴承、500台风电设备等生产能力,同时着力向专用汽车、工程机械组装制造等整机化方向扩展。规模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做精产品、做亮品牌上狠下功夫,大力培育羊绒精深加工、枸杞保健品、清真食品、葡萄酿酒、马铃薯深加工、林纸一体化等轻工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办好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生物工程、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由区经委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牧厅、科技厅、商务厅、环保局、招商局、轻纺局、电力公司、发电公司、信息产业办和有关市、县区配合落实,年内制定扶持五大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启动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计划,抓好30个续建和43个新建工业项目)

(十)突出培育50个大型骨干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产业重组、技改扩建、创立名牌、保护商标等具体措施,推进优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尽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行业领先、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力争到2012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有10家、过50亿元的10家、过10亿元的30家。自治区将出台专门政策,对骨干企业实行动态评选和政策支持。不论内资外资,不论公有私有,只要达到规定标准,都可进入自治区重点扶持行列。各市县(区)也要立足各自工业园区,发挥特色优势,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由经委牵头,发展改革委、国资委、财政厅等部门配合落实,年内制定出评选、扶持骨干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力争全区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突破30家)

(十一)突出抓好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每年工业技改投资必须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至少每5年完成一轮大的技术改造,力争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设计、营销中的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节能减排和节约型社会建设效果显著,万元GDP综合能耗5年降低20%.实行市、县(区)领导和企业负责人责任制,严格执行 “十条铁律”,抓好69户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和74户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坚决关闭淘汰一切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企业,大力推进冶金、建材、医药、造纸等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建立节能减排激励机制,调动各地上大关小、扶优汰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抓好石嘴山和宁东(太阳山)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示范园区建设。在全社会普及节能减排知识,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力促我区工业走上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高效益的科学发展道路。(节能减排由经委牵头,减少污染物排放由环保局牵头,财政厅、科技厅和有关市、县(区)配合落实,年内完成技改投资100亿元,所有电厂建成脱硫设施,所有造纸骨干企业建成碱回收装置,确保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4%以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7%以上)

四、加快沿黄城市带(群)建设,在以城带乡协调发展上取得重大进展

(十二)全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7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和污水处理率均超过80%.力争5个地级市进入国家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行列,13个县城达到自治区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标准。(由建设厅、卫生厅分别牵头落实,环保局、林业局配合落实,制定出5市和13个县城创建国家、自治区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的具体方案并着手实施,全区城市化率、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1平方米)

(十三)加快建设沿黄城市带(群),奋力打造“黄河金岸”。要力求做到“六个一体化”。一是规划编制一体化。科学编制总体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明确城市带(群)的整体空间布局和各城市的功能定位。二是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布局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构建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沿黄大堤、滨河大道等骨干工程,逐步整合沿黄城市之间国道省道收费站卡,为实现无障碍快速通行创造条件。三是产业发展一体化。构筑沿黄河、“包兰”和“中太”铁路的经济走廊,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关联,形成各具特色而又配套协作的产业布局。四是区域市场一体化。整合市场资源,明确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分工,实现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五是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建立跨市县的生态与环保协调机制,统一建设黄河沿岸的林网、绿地和湖泊、水系。六是市政服务一体化。逐步开通银川到吴忠、青铜峡、石嘴山等地的快速客运线路,积极发展“跨区域大公交”。努力实现银川市与其他沿黄城市通讯同网同价,金融通兑通结。(由建设厅牵头,发展改革委、交通厅、财政厅、经委、国土资源厅、水利厅、林业局、环保局、旅游局、通信管理局、电力公司、人行银川中心支行、银监局和各市、县区配合落实,编制沿黄城市带群总体规划,调研提出沿黄城市带群公交、通讯、教育、医疗等“同城化”意见)

(十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正确处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深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形成以银川为龙头,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为重点,县城为节点,深入乡村腹地的城乡一体发展格局。一是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美银川市。突出 “塞上湖城、回乡风情、西夏古都”特色,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注重发展总部经济,全面提升竞争力和带动力,建成西北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二是加快其他4个地级市的建设与发展。石嘴山市要在优化结构、经济转型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培育新型产业,绿化美化环境,建成山水园林特色的新型工业城市;吴忠市要进一步挖掘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内涵,深度开发穆斯林产业,建成商贸发达的滨河城市;中卫市要突出“黄河古城、浪漫沙都、花儿杞乡”品牌,建成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和交通枢纽城市;固原市要立足多姿多彩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宁南山区中心城市。三是统筹城乡建设。明确主体功能区布局,扶持县域经济发展,建设中心集镇,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由建设厅牵头,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和各市、县区落实)

(十五)拓展城乡市场,加快服务业发展。实行积极的消费政策和鼓励服务业大发展的措施,设立发展引导资金,引领服务业上层次、上水平。(由商务厅牵头,发展改革委、建设厅、财政厅、旅游局、国土资源厅和各市、县区配合落实,完善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措施,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75亿元,增长11%)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连锁经营业和各类专业批零市场,每个城市都要建好几条代表当地人文风俗的商业街、特色街。(由建设厅牵头,各市、县区配合落实)壮大新兴服务业,把银川口岸和惠农无水港等建成服务全区、辐射周边、联结全国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发展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中介、会展传媒业。(由商务厅牵头,年内建成惠农区陆路口岸,开工建设银川国际空港物流园区,建设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陆无水港)延伸农村服务业,大力实施“新农村、新合作、新网络”工程。(由商务厅牵头,财政厅、供销社、信息产业办、邮政公司配合落实,年内改扩建标准化农家店1000个,完成1个试点县的农家店改造提升,改造物流配送中心30个)发展特色旅游业,围绕“两山一河”、“两沙一陵”、“两文一景”等独特资源,引进大企业深度开发,突出“长征故地胜利游”、“大漠长河观光游”、“回乡风情体验游”、“西夏古国探秘游”等特点,在国内外打响 “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的旅游品牌。(由旅游局牵头,制定旅游业整合发展规划,年内接待国内游客8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6亿元)

五、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在改善发展条件和促进中南部地区脱贫致富上取得重大进展

(十六)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要精心筹划并实施上百个关系国计民生和全局发展的重大项目。水利上,以构建横穿中部干旱带、纵贯贺兰山东麓、中连宁夏平原、环绕沿黄城市的大水系为重点,力争开工建设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加快沙坡头南北干渠建设,实施盐环定扬水续建、青铜峡灌区改造、城乡供水等20个重大项目。(由水利厅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牧厅和有关市、县配合落实,全力以赴做好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交通上,以提升宁夏在全国交通大格局中承东启西、连接南北、通边达海的战略地位为目标,加快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建设。开工建设宁东铁路专线和东乌铁路宁夏段,建成太中银铁路并全线通车,改造包兰铁路复线宁夏段和银川、固原、石嘴山等火车站。建成灵武至甜水堡和沿山高速公路及石嘴山、吴忠黄河大桥。完成银川河东机场改扩建和固原六盘山机场、中卫香山机场建设。开通更多通往国内重点城市和中东、日、韩等国家的航线,构筑客运快速化和货运物流化的立体运输网络。(由交通厅牵头,发展改革委和有关市、县配合落实,年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00公里)社会事业上,以塑造宁夏新形象、满足群众新需求为基点,突出抓好一批标志性公益项目,开工建设宁夏大剧院、贺兰山体育场、亲水健身中心、吴忠和中卫体育场馆、固原人民医院等11个重大项目,完成宁夏师范学院、宁夏理工学院以及育才学校和六盘山高中的扩建。(由发展改革委牵头,财政厅、教育厅、文化厅、体育局等配合落实,确保“四馆三中心”、览山景观剧场等50大庆重点工程如期建成,开工建设贺兰山体育场、宁夏大剧院等项目)信息化建设上,围绕“数字宁夏”,推广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新一代互联网的“三网融通”,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由信息产业办牵头,财政厅、广播电影电视局、通信管理局配合落实)

(十七)加快建设绿色屏障。高标准建设贺兰山东麓百万亩防护林、灌区百万亩特色经济林、沿黄百万亩湿地防护林、中部干旱带百万亩枣树经济林、毛乌素沙地百万亩防沙治沙林、六盘山百万亩水源涵养林等工程,构筑生态安全的绿色长城。继续严格实行封山禁牧等措施,加强天然植被恢复与保护,巩固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和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努力把我区建成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由林业局牵头,科技厅、国土资源厅、水利厅、农牧厅、环保局等部门配合落实,年内启动“六个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新增特色经济林基地30万亩以上,争取启动实施“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项目)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进一步强化水生态综合整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由环保局牵头,建成全区国控和区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黄河国控断面自动监测站)规范并加快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由地矿局牵头负责,年内完成自治区政府贴息贷款或地勘基金项目7个、国家项目4个、自筹资金勘察项目8个)

(十八)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民生问题有效解决。支持有条件的农户修建蓄水池、集雨场和水窖,适度扩大补灌面积;(由水利厅牵头落实,年内完成生产性集雨场和水窑各2.5万个)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避灾抗旱农业和生态畜牧业,建设国家旱作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设施高效农业50万亩。(由农牧厅牵头,有关市、县配合落实)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用4年左右时间,把不具备生存条件的20万贫困人口,有步骤地整村转移到近水、临路、靠城的地方发展。(由发展改革委牵头,财政厅、农牧厅、扶贫办等部门和有关市、县配合,年内搬迁7.7万人)新建包括太阳山基地在内的一批工业和服务业扶贫项目,建设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环球地震遗址公园和六盘山热电厂等。(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经委、商务厅和有关市、县配合落实)建设固原东部、海原兴仁、同心东部等一系列人饮工程,实施库井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固海扩灌等一批重点项目。(由水利厅牵头,年内开工建设5个人饮工程,解决3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抓好对口扶贫和整村推进,实施 “技能致富”、“少生快富”工程,确保每户常年稳定输出一名技能型劳动力。(由扶贫办、人口计生委分别牵头落实,各市、县区配合落实,年内完成第二批27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

六、切实推进改革开放,把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到新水平

(十九)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积极推进地方企业与中央企业的战略性合作。完成行政机关与所属企业的脱钩。(由国资委牵头,经委、财政等部门配合落实,力争年内完成医药集团、物资公司和尚未改制或改制不到位的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以及行政机关与所属企业的改制和分离工作)巩固农村综合改革成果,稳步发展集体经济,探索农民土地承包使用权租赁、入股等做法,促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由农牧厅牵头,财政厅等部门配合落实,年内全面完成乡镇债务化解,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水权转换改革,理顺水管体制,形成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价格机制。(由水利厅牵头,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农牧厅等部门配合落实,推进水权转换改革)深化财税管理改革,建立公共财政,力争在全国较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优化支出结构,增加民生开支。(由财政厅牵头落实)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和绩效工资制。(由编办、人事厅分别落实)支持中央驻宁金融单位的改革和发展,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来宁驻点开业。办好宁夏银行,组建宁夏黄河农村合作银行,完善全区担保体系。推广小额贷款公司经验,抓好村镇银行试点,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探索农业生产设施等抵押担保的途径,开展主要农作物政策性保险试点。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尽快上市,增强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能力。加强“信用宁夏”建设,强化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经常性的联系机制,搭建融资平台,筛选融资项目。(由金融办牵头,财政厅、人行银川中心支行、银监局、保监局、地税局和各市、县区配合落实,年内出台土地经营权和温棚设施抵押贷款的具体办法,把设施农业列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

(二十)构筑对外大开放的新格局。鼓励企业“走出去”,设立境外商务机构,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充分利用各类民间商会和外事、侨务等渠道,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集中力量办好中国(宁夏)国际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节和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每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20%以上。发挥回族自治区的独特优势,构筑面向周边城市、面向全国和面向穆斯林世界大开放的新格局。积极吸引穆斯林国家在宁夏设立商务机构,争取承办中阿有关国际性会议及相关活动,把宁夏打造成中国向穆斯林国家开放的窗口和经济文化友好交流的平台。(由商务厅、招商局分别牵头落实,财政厅、经委、民委、外事办、伊协和各市、县区落实,办好“一节一会”,全年引进项目到位资金300亿元)

(二十一)有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要放宽条件,放手发展,在市场准入、金融支持、土地使用等方面大力倾斜,凡是国有资本可以进入的领域,都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要采取更加务实的政策,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费负担,设立自治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力争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翻一番。(由经委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落实)在全区广泛开展以“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创业活动,培育成千上万、走南闯北的小老板,激活宁夏经济发展的大市场。(由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牵头,科技厅、工商局、人行银川中心支行、工商联和各市、县区落实,年内制定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

七、切实抓好科教兴宁,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二十二)奋力打造基础教育强区。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支持每个县建好一所标准化高中,每个乡(镇)建一所标准化初中和中心小学。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提高区属各类职业学院办学水平,建成自治区实训基地,支持每个市建好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每个县(市)建成一所职教中心。凡初、高中毕业不能升入普通高中或大学的学生,都要进入职业技术学院(校)培训,自治区财政对区本籍的学生给予一定补助。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建成100所标准化回民中小学,打造民族教育品牌学校。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加快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创建特色品牌专业,培养学科领军人才。力争宁夏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宁夏医学院实现“申博创大”目标。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提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和应用水平。抓好师资培训,努力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教育强县(市、区)、教育强乡(镇)创建活动,使我区基础教育的办学质量走在西部前列。(由教育厅牵头,财政厅、发展改革委、民委、信息产业办和各市、县区配合落实,全部化解义务教育债务,顺利通过国家“两基”评估验收,新建改扩建5普通高中,完成100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有3个县市、区实现教育强县目标,全区教育强县区达到11个)

(二十三)大力建设创新型宁夏。科技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认真实施科技发展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确保科技创新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完善和组建2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重点实验室、60个企业技术中心。保护知识产权,建立科技资源利用共享和成果转化平台,创建富有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为我区产业竞争力的持续增强提供强有力支撑。(由科技厅牵头,经委、农牧厅、财政厅、科协、农科院和各市、县区配合落实,全年取得自治区级以上科技成果150项,组建2家-3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自治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孵企业新增15%以上)

(二十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批标志性工程,市有文化艺术中心,县有“三馆一院”,乡(镇)、村、社区都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弘扬回族优秀文化。推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互动,发展新闻、广电、出版、演艺及创意等产业。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净化文化市场。支持银川市申办全国城运会,办好第十三届全区运动会,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竞相发展。人均体育场馆面积达到1.5平方米。(由文化厅、体育局分别牵头落实,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民委、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出版局、社科联、社科院和各市、县区配合落实,实施“文化精品建设年”活动,年内重点抓好30个特色品牌文化广场和40座专题博物馆建设,举办50大庆主题晚会等大型文化体育活动)

(二十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抓好行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社会创新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围绕我区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组建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人才高地。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健全流动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崇尚知识,尊重人才,支持创新,让想干事的人有舞台,能干事的人有作为,干成事的人有地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人才大量涌现。(由人事厅牵头,科技厅和各市、县区分别落实)

八、切实改善民生,把和谐宁夏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二十六)着力解决关系民生之本的就业。坚持个人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就业。大力发展就业培训机构,增加培训投入,提高培训实效。建立就业服务制度,多形式、多渠道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出台鼓励创业的办法,设立创业援助基金,大力支持带头创业和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城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6万个。(由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牵头,人事厅、民政厅、财政厅、扶贫办、劳动就业服务局和各市、县区配合落实,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援助培训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5万人以上)

(二十七)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范围。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各级政府必须管好各类社保基金,实现保值增值。随着经济的发展,要不断提高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水平。(由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民政厅分别牵头落实,人事厅、财政厅、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保监局和各市、县区配合落实)

(二十八)着力建设基本卫生医疗制度。县乡村3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达标。坚持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的责任和投入,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卫生保健意识。完善疾病防控体系,做好重大疫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坚持大病统筹和对特困群体特殊照顾的原则,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初步实现全民医保。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规范非公有制医院发展,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医疗保健需求。建立健全基本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药招“三统一”制度。加快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让城乡居民都能有地方看病、有人看病、看得起病。(由卫生厅牵头,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招标局和各市、县区配合落实)

(二十九)着力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建立符合区情、满足群众需要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强化政府和市场两个手段,优化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以节能节地为主的中小户型住房。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扩大经济适用房规模,推行廉租房、周转房制度,着力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特困家庭的住房。(由建设厅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民政厅、国土资源厅和各市、县区配合落实,年内新建经济适用房80万平方米,对全区人均住房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1.23万户城市最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实现“应保尽保”)

(三十)着力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劳动保护和监察,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做好残疾人、老龄工作,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社区建设,完善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把村务、厂务、校务公开落到实处,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村、社居民自治和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由劳动保障厅、民政厅、总工会、残联、妇联分别落实)

(三十一)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积极预防和妥善化解社会矛盾,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调解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认真开展 “平安宁夏”创建活动,依法防范和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大力开展双拥共建。(由司法厅、公安厅、民政厅、安全生产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各市、县区分别落实)

九、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

(三十二)向政务改革要效能。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深化改革,转变职能。精简审批项目,规范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凡外省区没有的审批项目,一律取消;凡审批流程于民不便的,一律重新设定;凡审批时限超过沿海发达地区的,一律向人家看齐。成立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所有行政审批、非行政许可事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服务项目等原则上都进入中心办理,为基层和群众提供最便捷、最优质的服务。发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能作用,大量压缩各类议事协调机构,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由区政府办公厅牵头,法制办及各厅局和各市、县(区)分别落实,年内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全面清理行政审批许可事项并有所减少)

(三十三)向依法行政要效能。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一要规范决策。所有重大事项,特别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切实做到没有调查研究不决策、没有专家咨询不决策、没有征求群众意见不决策、没有法制部门合法性审查不决策、没有集体讨论不决策,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二要规范执法。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执法责任追究。推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审批权的做法,解决多头执法、执法不公甚至执法违法等问题。三要规范政务公开。除涉及党和国家的机密事项外,政府的决策过程、执行过程和执行效果全部公开,确保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由区政府办公厅、监察厅、法制办和各市、县区分别落实)

(三十四)向机制创新要效能。建立效能目标考核机制,年初建账,年底交账,好的表彰奖励,差的通报批评。建立精文减会机制,建设电子政务,推行网络办公;少开会,开解决问题的会,讲短话,讲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话。建立行政首长督办机制,形成一级督办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制度。建立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对自治区确定的重点建设和招商引资项目,明确专人全程服务。建立行政问责机制,加强对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出让、政府采购等行政行为的监督检查;设立效能投诉中心,有诉必理、有理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由区政府办公厅、监察厅和各市、县区分别落实,年内以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区性会议减少15%)

(三十五)向队伍建设要效能。坚持不懈地抓好公务员教育培训,强化宗旨意识,培育高尚情操,创建学习型机关。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展“讲激情、比创业,讲服务、比奉献,讲执行、比效率,讲清正、比形象”活动,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效率高的公务员队伍,为全区人民提供优质高效满意的政务服务。(由人事厅、监察厅牵头落实)

二OO八年三月六日

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