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3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

发布部门:中共广州市委

发文字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2001-08-26

施行日期:2001-08-26

时效性:现行有效

字号

各区、县级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局以上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全面推进我市社区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

1.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原来由机关、企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趋向社会化、专业化、社区化。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大量出现,使社区在城市管理和基层政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加强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市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重要战略措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从2000年11月开始开展了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和一定的经验。为全面推进我市社区建设,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站在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2.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以加强社区组织建设为重点,以理顺社区关系为突破口,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和社区信息化为动力,以创建文明社区活动为载体,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十五”期间,在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管理体制,健全社区建设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整合社区资源,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领导核心,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新格局,建设配套合理、档次较高的社区基础设施和灵活沟通、快速反应的社区信息网络,提高社区居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建设环境整洁优美、管理规范有序、服务网络完善、资源共享互惠、文体活动活跃、教育多样广泛、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治安良好的现代文明社区。

4.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二、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5.加强党对社区建设的领导。改革街道党的领导体制,把街道党委改为街道党的工作委员会,作为区委的派出机构,统揽社区建设工作全局。街道党工委对街道下属单位,以及辖区内无主管企业、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实行全面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对辖区内其它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参与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进行指导协调。

6.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原则上以居民区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在2年内实现“一居民区一支部”,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7.加强社区内企业、社会组织党的建设。街道党工委对辖区内的各类无上级、无主管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单位的党组织和党建工作实行属地管理。

8.加强社区内机团、企事业单位党的建设。由街道党工委牵头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实现社区政治资源的整合,使党在社区形成整体上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9.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街道党组织对转回居住地的离、退休党员,离职、失业、下岗职工党员,未就业毕业生党员,流动党员等实行属地管理。

10.加强社区党的作风建设。建立社区党风监督站,对街道及驻社区单位进行综合考评,并及时反馈给各单位及其上级党组织。设立“党员社区活动联系卡”,对社区内在职党员参加社区工作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11.加强党对社区群众团体工作的领导。根据社区建设的需要建立街道工会委员会、团工委、地区妇联以及其他群众组织,推进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工作,切实加强党对这些群团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三、发挥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建设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

12.发挥街道办事处在社会建设中的组织、协调作用。街道办事处是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以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为工作重点,组织发动、协调社会各界参与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街道办事处要制定辖区内社区建设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优化整合社区资源,完善服务设施,拓展服务领域,培育服务市场,组织服务队伍,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强化社区城市和社会管理功能,整治美化环境;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扩大就业渠道;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性与生殖保健的教育和服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发展社区文化,做好科普、文化、法制、体育、教育工作,组织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社区文体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共建共创文明社区。街道办事处按照市、区授权,在辖区内行使一定的检查监督权、审批管理权、人事考核建议权、公共配套设施知情及参与验收权等职权。

13.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按照便于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结合人文、社会、自然等社区构成要素,将原居民委员会的服务管辖范围调整为2000户左右,并统一冠以“××社区居委会”名称,这项工作要在2002年上半年完成。坚持扩大基层民主,实行居民自治,积极推进社区居委会依法实行民主选举工作,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按照300至400户配备1名专职人员,实行培训持证上岗。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使用面积要不少于80平方米,由区、街用2年时间逐步解决。社区居民委员会要配合有关方面行使对社区日常事务工作组织管理职能。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物业管理部门的关系,物业管理公司要协助社区居民委员会搞好社区建设。

四、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发挥社区服务功能

14.加强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设施要纳入新城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规划。有条件的区、县级市可根据实际需要,建设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各街道按每1000人口配套15平方米的标准建设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并设立可容纳30人左右的综合性的老人社区福利服务设施,完善残疾人治疗康复场所。有条件的街道要根据居民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广场。

15.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积极开展社区的福利和公益服务、卫生服务、教育服务、文化服务、法律服务、家政和物业管理等服务。建立、健全市、区、街三级社会劳动和保障网络,为失业人员提供社会保险登记、失业登记、社会救助、职业介绍等服务的社区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广州城市学院为依托,完善以提高市民整体素质为目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社区教育体系;以普及文化、人人享有文化活动和服务权利为目标的社区文化体系;以化解社区居民内部矛盾纠纷,保持社区、居民安全和社会稳定为目标的社区治安体系。

16.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根据精干、高效的原则,配备社区服务专职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落实市、区和街社区服务中心事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强专业技能培训,逐步向社会公开招聘。成立广州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简称“广州义工联”),各区、街、系统成立义务工作者协会,全市义务工作统一宗旨、统一标识、统一评价。到2005年,义工参与率要达到居民总数的10%以上。

17.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建立以社会投入为主、政府投资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区服务业投资体制与运营机制。引导和扶持社区服务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五、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活动,提高居民综合素质、社区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

18.加强社区思想道德建设与社区教育。重视做好青少年、外来人员、老龄人口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扩大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广泛动员、组织居民群众开展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楼宇、安全文明小区和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厂街共建等社区共建活动,引导居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加强社区学校(社区党校)等教育阵地建设,组织开展提高居民素质的各类教育活动,协调和依托社区内各类教育机构,逐步在社区建立、完善全方位、系列化的教育体系。

19.活跃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实施群众文化“金穗工程”,加强社区文化阵地、队伍、活动、服务4个网络建设;依托社区资源和专业优势,形成社区文化特色,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建设社区体育运动场地、设施,挖掘社区体育活动资源,人均体育用地不少于0.3平方米,广泛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培训社区体育指导员,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

20.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把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社区,建立以居民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导向,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人为重点服务对象,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网络。优化社区卫生资源配置,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功能合理,方便群众,不断改善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条件,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21.改善社区环境。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为目标,大力推进“绿色社区”建设,使环境质量优美、公众环境意识较高。积极配合广州城市建设管理“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工作,大力整治社区“六乱”,建设整洁、美观的社区环境。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做好除“四害”工作,提高社区卫生水平。

22.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区社会治安防范网络,建立以责任区民警为龙头、以居委会治保主任为骨干、以区内保安联防队员、群众义务治安员为依托的群防群治体系,落实防火、防盗、防事故、防破坏的各项防范和管理措施,保障社区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增强居民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及黑恶势力,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社区内在校中小学生和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切实加强出租屋和外来人员管理,建档登记,实现电脑化管理。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和戒毒出所人员的跟进管理工作,配合做好“法轮功”练习者的教育转化工作,消除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区安定团结。

六、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23.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是接入“一个网络”(宽带主干与接入信息网络)、建设“两个系统”(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系统),使用“三个终端”(计算机、电话、城市信息服务终端系统),整合“三支队伍”(社区服务专职队伍、技术支持队伍、配送与服务队伍)。全面推进我市用户住地网络的建设和应用。社区管理信息网络要实现市、区与街道内部网络的互联和信息的交换与共享。社区服务信息网络要接入千家万户,为社区内团体和家庭提供信息和在线销售服务。

24.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实现社区工作信息化、网络化,积极稳妥地开展政府“一站式”服务试点工作,逐步实现面向公众的政务公开,确保政令畅通和政府工作的廉洁高效。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呼叫中心平台,开通“广州社区服务热线(96090);建立全市统一域名、统一标识的社区服务门户网站(www.96909.gd.cn),创建我市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的品牌,整合各街道社区服务的项目资源和服务队伍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拓展信息服务内容、开发网上应用、组建社区物流配送中心、推动服务社会化,逐步提高社区服务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25.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管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社区信息网络建设的宏观管理,保证我市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工程的健康发展和网络安全。注意防止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避免产生新的行业垄断行为;要注意保护投资者的积极性,鼓励第三方加入网络增值服务行列,同时加强对国际互联网及本地网站信息的监测与管理。加强信息化工程中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七、加强对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6.建立、健全社区建设领导责任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社区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统一规划部署,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把社区建设的目标、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城市建设管理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推进社区建设;成立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各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27.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和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财随事转”、“费随事转”的原则,根据街道办事处承担的职责、任务,合理确定并逐步增加街道搞好社区建设的财力,规范和完善相关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同时将用于社区建设各项专项管理的经费,相应核拨给街道办事处集中使用,作为开展各项专项管理的定向支出。各级民政部门发行福利彩票净收益留用部分,每年都要安排80%以上的资金用于辖区的社区建设。按照广州市公建配套设施建设方式改革精神,由政府统筹安排资金,建设社区服务中心、老人活动中心、残疾人复康中心等社区公共设施和居委会、文化活动站、卫生站的用房,交由有关部门和街道使用、管理。社区服务业按有关规定享受国家和地方的优惠、扶持政策,实行行业管理和认证制度。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的社区服务单位,参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进行管理。非营利性的社区服务单位,由民政部门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属营利性的社区服务单位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登记管理,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凡属福利公益性质的社区服务单位和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的租金、水电费、电话费参照民用标准收取。

28.构筑社区建设工作新格局。市、区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切实为基层解决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场地、资金、人才问题,为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辖区内各单位都要参与社区建设,增强“驻在社区、共建社区”的意识,组织党员和职工参加各种社会性、地区性、群众性、公益性活动,有条件的单位应为社区居民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人员、设施、场所等方面的支持,努力构筑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民委员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整体推进社区建设的新格局。

29.加强社区建设的舆论宣传和理论研究。宣传部门和各新闻单位及时挖掘、宣传社区建设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和新经验,加大社区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关心社区建设、人人支持社区建设、人人参与社区建设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社科理论工作者要加强社区建设的调查研究,加大社区建设工作理论研究力度,积极探索现代化中心城市社区建设的新模式,为社区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加强社区建设骨干人员的培训工作,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建设工作者队伍。

30.建立、健全社区建设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要把社区文明程度作为衡量社区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对文明社区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每两年进行一次评选、考核,符合标准的,保持荣誉称号;工作滑坡或出现重大问题的,给予批评警告,限期整改,仍不达标者取消荣誉称号。市委、市政府每两年命名、表彰一批市级文明社区。文明社区的评选、考核由市、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进行审议,由各级文明委审定,具体工作由各级文明办负责。

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七月十九日

广州市人民政府 中共广州市委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