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5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意见

发布部门:中共西宁市委

发文字号:宁发[2005]15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2005-11-04

施行日期:2005-11-04

时效性:已失效

字号

为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现就我市“十一五”期间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认识我市实施“服务业活市”战略以来,第三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对拉动经济增长、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就业水平、增强经济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11.3%.预计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42%,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41%.目前,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要求相比,总量仍然偏小,结构不尽合理,市场化程度低。在新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趋势,是解决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对于全面建设和谐西宁和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国家高度重视第三产业发展,把发展第三产业继续作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主要措施;青藏铁路即将建成通车,西宁作为连通西藏与内地的枢纽城市,优势将更加明显;去年我市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消费结构正在转型,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这些都进一步拓展了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增加了对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推动我市第三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发展的要求,深入实施“服务业活市”战略,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以增加总量、优化结构、提升素质、扩大就业为着力点,巩固提高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做出新的贡献。“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

??总量增长目标: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9%,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5%.??区、县增长目标:城东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城中区年均增长15%,城西区年均增长16%,城北区年均增长11%,大通县年均增长9%,湟中县年均增长9%,湟源县年均增长9%.??重点行业增长目标:批发零售、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交通运输、邮电业年均增长14%,旅游服务业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信息服务业互联网用户年均增长18%;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社区服务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三、工作重点(一)商贸流通餐饮业围绕把西宁建设成全省商贸流通中心,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抓好专业市场建设,提高科技含量,增强行业综合竞争能力。积极培育富有特色的餐饮文化企业,提高餐饮业的档次和水平。

以大十字至西门口、南北商业巷为两个中心圈,突出发展中高档商品经营、品牌专卖、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以时尚化、个性化为特征的现代零售业和高档次服务行业,组织实施一批标志性建设项目,加快城中区、城西区商务中心区建设,构建西宁现代化商业中心。以城东区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改造提升小商品市场、粮油批发市场、糖酒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汽车展销中心、畜产品交易加工园区等专业市场。以大通桥头镇、湟中鲁沙尔镇、湟源城关镇为重点,加快县域商贸中心建设,并依托小城镇发展城乡集贸市场和商业零售网点,培育和完善农村销售网络体系,促进农村市场发展。

以发展连锁经营为重点,推动其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推动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专业延伸,向社区、农村延伸,不断拓展消费领域。积极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大力发展超市和便民店,积极向专业店、专卖店、大卖场等多业态延伸。积极吸引内外资知名批发、零售和贸易企业在我市开设直销连锁网点,建设大型购物中心,提升我市商贸流通业整体水平。

积极发展餐饮业,推进餐饮业与假日经济、旅游经济和食品加工业相结合,促进餐饮业向重特色、重文化、重品牌方向发展,适应居民饮食消费社会化和旅游消费不断扩大的需求。加强餐饮业硬件设施建设,提升餐饮行业档次和水平,大力开发特色餐饮产品。加快富有民族特色的餐饮街(城)及具有民情民俗的农家乐和度假村建设,丰富餐饮业的文化内涵,发展风味小吃、快餐等中小型餐饮企业。推广运用现代管理和技术,创新经营方式和手段,实现传统餐饮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抓好宣传造势,提高我市餐饮业知名度。

(二)旅游服务业以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推进旅游产业市场化进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增强接待能力,加快发展特色旅游,扩大旅游经济总量,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旅游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中国夏都”的品牌效应。

全力打造,“西宁-中国夏都”城市品牌,积极做好青藏铁路旅游带建设,加快开发和丰富省会西宁主城景区、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诞生地湟中塔尔寺为主体的宗教文化旅游区、湟源历史文化旅游区及大通生态休闲旅游区旅游项目,构建食、宿、行、娱、购、游紧密结合的旅游产业链,逐步把西宁建成全国知名的高原特色生态旅游集散地和区域旅游生活娱乐服务中心。

抓好大南山公园、南凉虎台遗址公园、北山寺、鲁青公园和浦宁友好园等市区旅游景点建设,精心打造以西宁为中心的十条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以市区为中心,集自然与人文为一体,覆盖青海湖和贵德、循化、同仁、互助、乐都等地两小时通达的旅游辐射圈。

结合南川河绿化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西宁-塔尔寺-群加旅游经济带;结合西川河绿化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西宁-多巴-日月山旅游经济带;结合北川河绿化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西宁一大通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经济带。

积极开发会展资源和市场,以“环湖赛”、“青洽会”、“郁金香节”、“国际藏毯博览会”为平台,促进会展旅游和观光旅游的有机结合。推进与旅游业相关的交通、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行业协调发展,培育形成旅游综合产业体系。

(三)现代物流业发挥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优势,整合现有资源,抓紧重点物流园区建设,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运输网络,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依托城北区现有生产资料市场的优势和省物产集团的铁路专用线及仓储设施,对现有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加快朝阳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建设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运输平台、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为主的信息平台、规模仓储为主的存储配送平台和高效快捷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把朝阳物流园区建设成集交易、运输、仓储、配送、转运中心及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综合物流基地。加快建设城南新区藏毯展览中心和保税仓储区,将城南新区建成集加工、交易、出口贸易于一体的“世界藏毯之都”。

积极吸引省外知名物流企业进入我市,不断扩大外来企业的投资规模和业务领域。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培育现代物流市场和大型物流企业,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向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创新海关、商检、货运、财税、银行等管理服务模式,提供高效畅通的保障能力,推进西宁出口加工区、主要物流园区和贸易、加工企业信息平台联网工作。

建设发达的运输网络体系。完善西宁机场的运输设施,增辟国内新的航线,提高西宁与各省会城市的直接通达能力;争取开通国际航线。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积极做好兰青铁路二线建设和西宁-格尔木铁路电气化、西宁铁路客运站的扩能改造。全面提高西宁至县乡的公路等级,提升市区道路密度和标准;加快过境国道、省道和重点旅游区道路建设。积极发展公路旅客运输,逐步实现高速客运直达化、城乡班车公交化,加快发展农村客运。调整货物运输车型结构,大力发展集装箱、大件和专业运输,推进货运集装化和厢式化。

(四)信息服务业以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高政府、企业、产业、公共领域及社会的信息化水平。

加快推进数字电视进程。进一步改善广播电视网络,加快实施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普及数字电视,为城乡居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广播电视服务,率先建成青藏高原数字电视示范网。

推进现代通信服务业,优化和完善电信主干网络、宽带接入网络、移动通讯网络,加强网络维护与管理,提高运行效率。推动各网络间的互联互通,创新业务品种,扩大市场需求。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规范建设电子认证体系、信用体系和电子支付体系,完善电信和互联网业务的消费环境,扩大网络购物、网络教育、网络医疗,积极推动网络社区等方面的消费。

全面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在整合现有网络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主要业务网上办公和在线审批。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五)金融保险服务业加快金融保险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进一步完善信贷和投融资体制,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开拓新业务,扩大覆盖面。加大金融保险服务业的业务总量,促进经济与金融保险业的协调快速发展。

加快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积极借鉴省外先进经验,认真做好增资扩股工作,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综合竞争能力。鼓励各金融机构积极组织存款,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进一步扩大企业信贷、消费信贷等业务范围。推动农村信用社创新经营机制,规范产权制度,不断增强金融服务能力。积极引进全国性、区域性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积极调整优化保险业险种结构,提高保险密度,充分发挥保险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的作用。

推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支持优势企业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培育和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探索发展新型金融业务。强化金融监管,提高服务水平。

培育信用担保体系。鼓励企业组建担保公司,扩大担保公司数量,提高担保能力,健全担保体系,争取列入全省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再担保体系,防范担保风险。全面推行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提高中小企业信誉度。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处罚制度。开展“建信用,促发展”活动,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建立和完善个人企业征信系统,统一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优化融资环境。

(六)社区服务业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以健全服务网点,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服务功能,扩大就业规模为主要内容,推动社区服务业发展。

以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为导向,不断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服务体系。在巩固和发展为困难群体提供福利服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面向社区全体居民和单位的低偿、有偿服务项目,促进社区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社区在就业和再就业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各级就业服务组织为纽带,各有关部门相互协调的社区就业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以公益性为主,公办、民办等多种形式的劳动中介服务网络。全面开展包括失业登记、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社会保险等“一站式”就业服务。

加快社区教育、卫生、文化服务业发展,整合优化社区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开放式、多功能、综合型的社区教育培训基地。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网络,创建学习型社区,建设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加快社区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按照城市化发展要求,发展高层次的家政服务业、物业管理、消费性娱乐业、商贸流通服务业等社区经济,培育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服务质量好的知名社区服务企业。

加强社会福利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与管理功能,积极发展养老机构、医疗康复机构、文体娱乐机构以及老年人再教育机构,逐步将养老、失业、医疗、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延伸到社区,使社区成为管理社会保障对象和服务社会化的基层单位。

(七)社会事业产业创新投融资体制,积极培育社会事业投资主体,加快我市具有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步伐。

扩大教育规模,提高办学水平。以义务教育普及和巩固提高为重点,实施农村教育提升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加快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着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探索联合办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与我市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推进办学体制多元化,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

积极推进多样化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加快市及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立和完善以重点综合医院为龙头、专科医院为辅助、社会力量办医疗机构为补充、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城市特色专科医院。巩固和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能力。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我市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大技术引进力度,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开发、转化和应用。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和机构建设,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支持各类科研机构通过资产重组,与企业共建科研联合体或成建制进入企业,鼓励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构建以企业为平台、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社会科技服务机构为中介、政府积极推动的技术创新体系。整合农业科教资源,加强县乡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提高科技推广水平。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推进“文化西宁”建设,突出河湟历史底蕴,发挥西宁消夏避暑的地理气候优势,全方位、多形式地挖掘和宣传夏都文化内涵。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强文化场馆及特色文化景观建设,建设高原文化科技艺术中心,形成城市标志性景观。大力拓展文化市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创作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推动文化娱乐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促进文化与产业资本融合,打造文化产业集团。

发展体育健身业。大力发展训练竞赛、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等体育产业和竞技表演、体育旅游、体育用品、体育彩票、体育传媒等相关产业,开发和建设具有观赏性与群众参与性的体育市场,加快推进体育职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进程,努力办好“环湖赛”等体育赛事。

(八)房地产业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联合开发”的思路,把新城区建设与旧城区改造结合起来,以扩大需求、改善供给、搞活流通为重点,健全、完善房地产开发建设和服务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加强城市房地产业的区域布局规划和功能定位研究,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提高一级市场调控水平,大力发展以普通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城镇住房供给体系,不断优化结构,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进一步激活二、三级市场,完善各级房屋交易市场功能,实现住房买卖、交换、抵押、评估一条龙服务。加强房屋租赁市场管理。

通过外引内联和强强联合,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管理水平高、开发规模大的房地产企业集团。实行土地资源的集中连片和整体开发,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和水平。规范和加强物业管理,大力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积极推行业主大会制度,全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延伸房地产业消费链,强化房地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进一步规范发展家居装修市场,促进家装行业健康发展,逐步推广新建住宅菜单式全装修,带动建材、装潢、家电、信息、环保等相关产业发展。

(九)中介服务业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扩大规模、拓展领域、提高素质,增强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加快中介服务业的发展。

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服务机构,整合和提升我市中介机构的实力和水平,加快发展财务与资产评估、工程与管理、科技、法律等咨询服务业和人才、劳动力、公证、仲裁等市场中介组织。

加快中介服务机构改制工作,实现市场化运作。在会计、评估等经济鉴证类中介服务机构脱钩改制的基础上,加快中介机构规范化改造。鼓励科研机构和社会企业改制成相应的市场中介组织,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加强专业服务深度,推进中介组织专业化发展。促进工程设计咨询、专业代理、保险评估等行业准入要求高、具有专业技术的市场中介机构专业化。

积极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增强其桥梁纽带、信息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功能,推动相应产业健康发展。

四、主要措施1、放宽市场准入。坚持“非禁即入”,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和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任何行业和领域;在实施优惠政策的投资领域,非公有制经济享受同等待遇。重点支持民间资本和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外贸、文化、旅游、教育、卫生、科技、城市公共服务等行业和领域投资经营。按照《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快清理和修订不符合第三产业发展的政府规章,进一步减少和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设定的外,一律不得设定企业登记的前置审批。

2、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市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实行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大产权改革力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继续深化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服务业改革。对于公益性、非营利性社会事业单位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对于面向市场从事非基础科研、非基础教育、医疗保健、影视传媒、文娱演出、出版发行等营利性业务的企业和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推进投资和经营主体多元化,加快产业化步伐。加快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将其所属的运输、物业、医疗、食堂、印刷等业务,逐步改造成为面向社会服务的市场主体。

3、大力培育企业。着眼于扩大第三产业总量和增加就业,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投资创业、兴办企业。特别要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参与第三产业发展,尽快在各行业培育一批企业集群,形成适度竞争、相互关联、充满活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着眼于优化结构、提升行业素质,通过引进、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在重点行业培育和发展具有多元化投资主体、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型骨干企业,打造第三产业知名品牌,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4、加快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先进服务技术、理念和资金投资我市第三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管理体制、企业机制和服务品种的创新。把第三产业领域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建立和完善项目库,创新机制和手段,采用项目定向招商、b0t项目融资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扩大第三产业利用外资规模。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带动我市第三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改造传统服务业,拓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引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标准,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5、加大投入力度。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市财政资金支出也要向就业服务体系、文化产业等服务业薄弱环节倾斜。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第三产业。加强政府、银行、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引导银行在独立审贷基础上,与政府投资相配合,加大对发展潜力大、信誉程度高、符合贷款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项目的信贷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第三产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资产重组等方式筹措资金。

6、强化项目带动。加强规划引导,在编制实施“十一五”规划中,认真组织落实第三产业各个方面的发展项目。建立健全重点项目责任制,明确主管领导、承办部门、责任人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实行从项目准备、包装策划到业主落实、资金到位、建设管理的全程服务、全程推动和全程跟踪,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选择一批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投资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加快组织实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重点规划项目实行特事特办,在项目审核、投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

7、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及其他宣传舆论阵地的作用,大力宣传第三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发展第三产业的良好氛围。制定和落实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医疗、养老、教育等制度,扩大信用消费规模,鼓励和引导居民扩大住房、教育培训、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体育健身等服务性消费。进一步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和方式,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第三产业发展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严肃查处不正当竞争,保护各类服务业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诚信教育,完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形成企业诚信、市场公信的良好氛围。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依法监管,严禁向企业乱收费、乱检查、乱评比、乱设限。

8、加强人才工作。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抓好第三产业急需的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中介咨询、现代物流等方面的人才培训工作。采用多种方式,有计划的在现有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培养第三产业发展中紧缺的专业人才。加强和完善职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吸纳省内外高级人才到我市创业发展。

9、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第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全市第三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协调解决第三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政府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发展第三产业的合力。建立第三产业发展考核机制,把第三产业发展作为各区县及部门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改进和完善反映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特点和水平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加强运行监测分析工作,全面、准确地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实现统计信息资源共享,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中共西宁市委

西宁市人民政府

二00五年十一月四日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