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6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阳市2007-2010年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部门:

发文字号:筑府发〔2006〕103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2006-12-27

施行日期:2006-12-27

时效性:已失效

字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

《贵阳市2007?2010年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贵阳市人民政府
  二OO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贵阳市2007年?2010年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根椐《贵阳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概况

1.蔬菜产业巳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据统计,2005年蔬菜播面65.8万亩(次),总产量93万吨,总产值12.3亿元,分别较2000年增长41.5%、44%和43.02%,预计2006年播面 80万亩,总产量100万吨,总产值 14亿元。蔬菜总播面占全市农作物播面的17%,总产量占全市农作物总产量的54%,总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4%,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0%.

2.蔬菜产业已成为外向型农业。2005年蔬菜外销18.32万吨,为2002年1.8万吨的10倍,预计2006年蔬菜外销突破 35万吨,实现现金收入近5亿元;产品销往17个省市和地区,其中荷兰豆、番茄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实现了我市蔬菜批量进入国际市场“零的突破”。蔬菜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劳动力的转移和饮食、住宿、运输等第三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蔬菜生产成功向蔬菜产业转型。2005年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了我市“黔山牌”注册商标,结束了我市蔬菜产业无品牌的历史,标志着我市蔬菜产业用工业化理念抓产业发展的突破,实现了蔬菜生产向蔬菜产业的转型。“黔山牌”蔬菜在域外市场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4.蔬菜产业带(基地)具有一定规模。用集群经济发展的理念,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以特色产品为主线,实施户与户、村与村、乡与乡、区(县、市)与区(县、市)的大联合,解决了喀斯特地区土地破碎难以形成连片规模基地的难题,建立了夏秋反季节、次早熟、加工、特色(精细)观光等四大蔬菜产业带规模30万亩。

5.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制定颁布了贵阳市农业地方标准??《贵阳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T-DB5201-2002),建立了63个蔬菜产品农残检测监测站(点),蔬菜质量安全合格率2006年综合平均值比2003年提高27个百分点(农业部检测结果),在全国例行检测的37个城市中从2003年的倒数第3名跃至第5名,获国家农业部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23个,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高。

6.蔬菜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围绕四大蔬菜产业带配套建设小水窖(水池)33920立方米,机耕道214.3公里,沟渠75.25公里,大棚220个,提灌站3座,保灌面积达60.2%.蔬菜产地批发市场36个,蔬菜信息站(点)15个,扶持蔬菜产销专业协会33个,蔬菜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趋势

1.基地布局规模化外延。随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蔬菜生产基地布局从城郊向三县一市的优势特色区域规模化外延。

2.基地功能延伸。基地从保鲜菜供应向提供加工原料及外销出口菜的功能逐步延伸。

3.目标市场外移。我市蔬菜已由供应本埠市场向域外市场扩展,特色优势蔬菜走向国际市场。

(三)有利条件

1.良好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贵阳市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属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5.3℃左右,最热的七月下旬平均气温24℃;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4.6℃。无霜期270天,年降雨量1200毫米,日照时数1354小时。最高海拔为1762米,最低海拔为506米,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相对高差1256米。生态环境较好,工业污染小,适合多种蔬菜生产。

2、贵阳市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蔬菜优势产区。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倾斜支持。特别是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采取“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等的政策和国家对“菜篮子工程”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定的特色农业、城郊农业、都市农业的定位对发展蔬菜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3.域外市场空间大。由于我市蔬菜外销目标主要市场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东南亚地区,这些地区因夏秋季节自然灾害频繁,生产受影响,给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成长空间,加上我市优越的交通条件和比较稳定的客商网络,蔬菜市场拓展潜力很大。

4.农民对发展蔬菜生产有强烈的愿望。由于蔬菜种植效益好,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对选择种植蔬菜的愿望强烈。

(四)存在问题

1.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偏小,不适应新阶段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

2.蔬菜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3.目标市场份额偏低,需要加快对目标市场的开拓。

4.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

5.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6.蔬菜产品市场准入制尚未启动,农贸市场、超市蔬菜质量难以控制。

7.蔬菜科技转化能力弱,农民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8.多元化投入机制未能形成,蔬菜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二、2007-2010年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思路、规划原则和发展目标

1.发展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及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蔬菜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集群、接轨、配套”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五大战略”(即“规模强菜”、“标准质量立菜”、“科技兴菜”、“品牌引领”、“筑菜外运”)和抓好“四个结合”(即农业产业化与工业产业化相结合;抓蔬菜产业发展与解决好老百姓的菜蓝子相结合;抓蔬菜产业发展与解决好蔬菜科技的自主创新相结合;抓蔬菜产业发展与蔬菜市场建设相结合),建成一批蔬菜专业村和专业乡(镇)、获得一批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的认证、创建一批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培育一批蔬菜地方特色品牌、扶持壮大一批蔬菜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建设一批高标准蔬菜基地,把贵阳蔬菜产业打造成特色农业、都市观光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主导产业,提高蔬菜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2.规划原则

??突出特色和优化布局的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扶优扶强的原则;

??因地制宜,农民自愿的原则;

??多元化投入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发展目标

到2010年,实现贵阳蔬菜产业的“三个翻番、两大提高”,即基地规模、年总产量、年总产值三个翻番,提高农民收入、提高“黔山牌”蔬菜的市场占有率。

(1)总目标(到2010年)

??建立蔬菜基地达60万亩,其中新增30万亩,年总产量达200万吨,年总产值达28亿元以上(田间价)。

??蔬菜外销率占总产量的50%.建立以番茄为主要品种的10个万亩外销蔬菜基地。

??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达100%,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面积达10%,获农业部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认证达200个,保证市民“菜蓝子”安全供应。

??打造“黔山牌”知名品牌并培育创建“黔山牌”系列蔬菜品牌11个。

??蔬菜基地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100%.

??重点扶持蔬菜龙头企业10家,带动农户20万户;扶持蔬菜专业协会100个,营销(种植)大户200户,实现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发展蔬菜专业乡(镇)50个、专业村500个。

??沿产业带建蔬菜产地批发市场20个,解决农民卖菜难,搞活蔬菜流通。

(2)年度目标

??2007年:建立蔬菜基地40万亩,总产量120万吨,产值(田间)16亿元,建立10个万亩外销蔬菜产业带(基地),实现蔬菜外销50万吨,外销率42%,无公害产地认定达100%,获农业部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认证达50个,创建“黔山牌”系列蔬菜品牌2个,蔬菜基地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合格率达95%,发展蔬菜专业乡(镇)20个、专业村150个,扶持营销(种植)大户30户、蔬菜龙头企业达5家、协会30家。

??2008年:建立蔬菜基地50万亩,总产量150万吨,产值(田间)20亿元,外销率47%,无公害产地认定达100%,获农业部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认证达80个,创建“黔山牌”系列蔬菜品牌达5个,蔬菜基地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合格率100%,发展蔬菜专业乡(镇)10个、专业村100个,扶持营销(种植)大户50户、蔬菜龙头企业达6家、协会20家。

??2009年:建立蔬菜基地60万亩,总产量180万吨,产值(田间)24亿元,外销率47%,无公害产地认定达100%,获农业部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认证达120个,绿色(有机)蔬菜基地达到5%,创建“黔山牌”系列蔬菜品牌达8个,蔬菜基地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合格率100%,发展蔬菜专业乡(镇)10个、专业村100个,扶持营销(种植)大户50户、蔬菜龙头企业达8家、协会20家。

??2010年:巩固稳定蔬菜基地60万亩,总产量200万吨,产值(田间)28亿元,外销率50%,无公害认定达100%,获农业部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认证达200个,绿色(有机)蔬菜基地达到10%,创建“黔山牌”系列蔬菜品牌达11个,蔬菜基地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合格率100%,发展蔬菜专业乡(镇)10个、专业村150个,扶持营销(种植)大户70户、蔬菜龙头企业达10家、协会30家(详见表2)。

(二)规划建设内容

1.基地(产业带)和主要品种布局及规模

(1)四大蔬菜产业带(基地)布局及规模

用集群经济发展模式理念,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沿公路、河流按照比较优势,科学布局,建立规模蔬菜产业带(基地),实现“规模强菜”。到2010年基地规模达60万亩,覆盖11个区、县(市),80个乡(镇),700个村,25万户,108.2万人。

①特色(精细)观光蔬菜产业带。围绕高新、云岩、南明、小河中心城市圈和县(市)区政府所在地乡镇建立特色(精细)观光蔬菜基地8万亩,形成都市观光农业示范区。

??围绕高新、云岩、南明、小河中心城市圈建1.5万亩;

??围绕小河金竹、花溪小碧、孟关、青岩和乌当永乐建2.5万亩。

??沿各区县市政府所在地乡(镇)建4万亩。

②高原夏秋反季节(外销)蔬菜产业带。突出1000米以上高海拔优势区域,沿路建立高原夏秋反季节(外销)蔬菜基地30万亩(详见沿路布局高原夏秋反季节(外销)蔬菜产业带)。

③低热河谷地带次早熟蔬菜产业带。沿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热河谷地带的清镇鸭池河域、乌江流域、南明河流域、思潜河流域、猫跳河流域等五大流域,建立低热河谷次早熟蔬菜基地10万亩。

??沿鸭池河流域的清镇新店建0.5万亩(主要品种:茄果类、瓜类、豆类)。

??沿乌江流域的修文六广、六桶、息烽九庄、鹿窝、养龙司建2.5万亩(主要品种:蜜本南瓜、葱类、生姜)。

??沿南明河流域的乌当下坝、百宜,开阳花力建3.5万亩(主要品种:茄果类、豆类、瓜类)。

??沿思潜河流域的花溪青岩、黔陶、燕楼、马铃建2万亩(主要品种:瓜果类和姜、葱类、豆类)。

??沿猫跳河流域的修文谷堡、洒坪建1.5万亩(主要品种:葱类、大蒜)。

④加工蔬菜产业带。开发地方特色蔬菜品种,扶持加工龙头企业建加工蔬菜基地12万亩。

??在花溪党武、燕楼、湖潮,乌当百宜、新场、羊昌,息烽西山、九庄,开阳楠木渡、宅吉,修文六桶、大石建干椒基地5万亩。

??在清镇红枫、青龙、卫城、王庄建洋姜、魔芋、大头菜加工菜基地2万亩。

??在修文扎佐、久长,花溪青岩建萝卜、芥菜类加工菜基地3万亩。

??在息烽九庄、青山,清镇王庄,修文洒坪,开阳毛云、高寨建姜、蒜加工菜基地2万亩。

(2)沿路布局高原夏秋反季节(外销)蔬菜产业带(基地)(30万亩)。

??贵黄公路沿线:沿高新区的金关,乌当金华、朱昌到清镇红枫湖、青龙建4万亩(主要品种:晚番茄、大葱、蜜本南瓜、豆类);

??贵遵公路(含贵毕)沿线:沿高新的大关,修文扎佐、久长到息烽永靖、西山、九庄、鹿窝、小寨坝、养龙司建8万亩(主要品种:晚番茄、萝卜、白菜、甘蓝类、芥菜类、儿菜、蜜本南瓜)。

??贵新公路沿线:沿南明的云关,花溪小碧、乌当永乐建1万亩(主要品种:香细菜、莲藕)。

??贵开公路沿线:沿乌当的水田、新堡、新场、百宜、羊昌到开阳南江、龙岗、禾丰、高寨、毛云建7万亩(主要品种:鲜椒、晚番茄、白菜、折耳根)。

??104省道沿线(现107省道):沿白云的麦架,修文龙场到乌当朱昌建5万亩(主要品种:晚番茄、甘蓝类)。

??久铜公路沿线:沿修文的久长到开阳双流、永温、城关、南龙、花力建3万亩(主要品种:白菜、胡萝卜、甘蓝类、瓜类、豆类)。

??贵惠公路沿线:沿花溪的青岩、黔陶、高坡建1万亩(主要品种:瓜类、豆类)。

??贵石公路沿线:沿花溪石板、湖潮、麦坪建1万亩(主要品种:白菜、胡萝卜、葱类)。

(3)十个万亩外销蔬菜主要品种布局(40万亩)

??番茄(5万亩):主要布局于白云麦架、牛场,修文龙场、扎佐,乌当朱昌、下坝,清镇红枫湖、青龙。

??蜜本南瓜(4万亩):主要布局于清镇卫城、站街、流长、暗流、红枫湖,开阳禾丰、永温,修文扎佐,息烽养龙司、流长、鹿窝。

??葱类(4万亩):主要布局于清镇红枫湖、卫城、站街,息烽鹿窝、九庄,修文洒坪,乌当朱昌,高新大关,白云黑石头,花溪麦坪、湖潮。

??黄瓜(2万亩):主要布局于乌当永乐、偏坡、下坝、金华,花溪青岩。

??辣椒(10万亩):主要布局于花溪党武、湖潮、燕楼,乌当永乐、百宜、新场、羊昌,开阳龙岗、楠木渡、宅吉,修文六桶,息烽九庄。

??白菜(2万亩):主要布局于息烽永靖、开阳双流,花溪石板。

??豆类(5万亩):主要布局于清镇新店、王庄、卫城、站街、流长、红枫湖、青龙、百花,修文久长,乌当偏坡,花溪马铃、燕楼。

??萝卜(4万亩):主要布局于修文扎佐,开阳城关。

??折耳根(2万亩):主要布局于乌当百宜,花溪湖潮,修文扎佐。

??甘蓝类(2万亩):清镇王庄,修文久长,白云麦架、牛场,开阳花力。

(4)各区(县、市)蔬菜产业带(基地)建设规模(60万亩)

??云岩区:0.2万亩

??南明区:0.2万亩

??小河区:0.4万亩

??高新区:0.2万亩

??乌当区:7万亩

??花溪区:10万亩

??白云区:3万亩

??清镇市:10万亩

??修文县:11万亩

??息烽县:8万亩

??开阳县:10万亩

2.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蔬菜产业带(基地)布局,重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标准化蔬菜基地,夯实蔬菜产业基础。

(1)水利设施。围绕蔬菜产业带(基地),以水利设施建设为主,使基地达到园田化和标准化。新建小水池12.5万口(25立方米/口),共312.5万立方米,沟渠634公里,低压管网5000亩, 提灌站10座,机耕道550公里。

(2)栽培设施。在市级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建智能温室1920平方米,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在沿路蔬菜产业带建单体钢架大棚8000栋,推动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

(3)产后商品化处理配套设施。按蔬菜产业带布局和蔬菜产加销龙头企业和蔬菜种植营销协会(大户)发展现状,到2010年建简易保鲜库(库容250?300吨)及初加工生产线(车间)(100平方米/条)配套建设共15座(条),其中,集中式简易保鲜库及初加工生产线(车间)配套建设(主要布局在龙头企业反租倒包基地上):每1000?2000亩基地规模配简易保鲜库和初加工生产线(车间)一座(条),共建7座(条);分散式简易保鲜库及初加工生产线(车间)配套建设(主要布局在蔬菜产业带上):每3000?5000亩基地配简易保鲜库和初加工生产线(车间)一座(条),共建8座(条)。

(4)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在蔬菜产业带内,合理布局蔬菜产地批发市场,解决农民卖菜难的问题,改(扩)建无公害蔬菜产地批发市场20个。

(5)信息体系。建立和完善蔬菜信息网络,继续与市气象局联手,通过“农经网”和“远程教育”平台,完善LED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基地、产地市场与中心市场的信息连接;建立蔬菜产品供求、交易、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制度和监测抽检预警网络系统,指导蔬菜产销工作。2010年增设LED信息电子屏共35个。

3.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建立无公害蔬菜质量标准体系,规范我市蔬菜产销行为,实现“标准(质量)立菜”。

(1)建立完善蔬菜质量安全地方标准。制定完善《贵阳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和《贵阳市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标准》等地方标准和法规,严格执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用法律法规规范我市蔬菜产加销行为。

(2)建立健全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①产地环境监控。开展对蔬菜基地水、土、气环境检测监测,按照无公害蔬菜基地环境要求,选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对不符合要求的基地,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以科学的手段针对性地加以改良改造,优化蔬菜产地环境,到2007年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100%.

②生产技术标准化。在执行国标、行标基础上,积极推行《贵阳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按统一规划、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生产投入品、统一采收、统一包装的标准化组织生产,严把生产源头质量关。

③产品质量标准化。蔬菜的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的商品质量要求达到国际国内同行业标准,按照目标市场质量标准要求和《贵阳市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标准》进行蔬菜产品生产。到2010年,20个蔬菜产品实现质量标准化。

④蔬菜产品包装、标签、储运标准化。执行国家无公害蔬菜产品包装、标签、储运标准。到2010年,20个蔬菜产品达到量化包装、配全标识(签)、安全储运的标准。

(3)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检测监测网络。在完善市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测蔬菜分中心建设基础上,重点建立完善蔬菜基地、市场的农残检测监测站(点),在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大力推广农残速测技术,严格实行蔬菜农残的例行检测,到2010年建立健全蔬菜产地检测监测站(点)200个,流动检测监测站(点)13个。

(4)蔬菜质量认证。制定《贵阳市无公害蔬菜产品标识管理办法》,对已获的产品标识,规范标识管理,有效使用;与此同时,积极推进申报国家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到2010年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认证达200个。

(5)市场准入。凡进入市场的蔬菜产品,必须进行检测,经检测合格产品予以入市上柜,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准入市上柜。

4.开拓域外市场

大力实施“筑菜外运”战略,提高我市蔬菜产品市场占有率。到2010年,新开发域外市场10个以上,外销量达100万吨。

(1)基地产品的目标市场定位。加强目标市场消费群体、消费要求和市场时空的研究,细化定位好每一个基地每个季节主导蔬菜产品目标市场,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蔬菜生产,实现蔬菜产销对路,提高市场占有率。

(2)构建市场框架。针对贵阳蔬菜特色,以构建确保一级市场(贵阳市本市)供给,抢占二级市场(拓展珠江三角洲市场),巧占三级市场(借船出海进入东南亚市场),开拓四级市场(“集团订单”市场)框架,以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农民收入。

(3)改善招商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环境,把招商、亲商、安商、商工作落到实处,用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优质服务,吸引客商进驻蔬菜基地,实现产场挂钩,加速产品向商品的转化。

5.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1)蔬菜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加强市、区、乡、村、户蔬菜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形成五级科技网络,进一步优化科技人员知识结构。同时,突出抓好科技示范户的扶持和培育,形成宝塔型科技队伍结构,使蔬菜种植户中每百户有科技示范户10?20户。

(2)蔬菜技术推广。加大无公害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材料“四新”技术的推广,覆盖面达85%,重点突出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土、节能“六节”节本增效组装配套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引进组装配套新技术50项,节水灌溉设施技术1800亩。

(3)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一是完善市蔬菜科技示范中心配套设施建设,强化园区科技示范功能。二是在产业带内,建立以企业管理运作模式,科技人员领办,突出田间示范功能的蔬菜科技示范基地,以此为载体使农民跟着学,跟着干,引导区域蔬菜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科学种菜水平。

(4)技术培训。以市蔬菜科技示范中心为平台,建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农民及营销队伍的多层次、多形式综合培训体系,将以培训生产技术为重点内容的传统培训向重点加强产品质量安全、产后商品化处理、市场营销服务和诚信意识等符合新阶段蔬菜发展需求的新技能、新理念培训,提高干部、技术人员、农民的综合科技素质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到2010年开展农民技术培训60万人次,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培训10000人次。

6.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扶持

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

(1)扶持蔬菜龙头企业。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覆盖农户广、带动能力强、有诚信的蔬菜科技、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加快蔬菜产业化经营步伐。鼓励扶持产销龙头企业,采取“反租倒包”形式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扶持流通龙头企业建立“产场挂钩”,解决好“卖菜难”。扶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与蔬菜加工企业的联姻,吸引企业进入蔬菜产业带建基地搞加工。到2010年,扶持蔬菜龙头企业10家,带动基地20万农户。

(2)扶持蔬菜专业协会。培育蔬菜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到2010年建立蔬菜生产协会、蔬菜运销协会、蔬菜加工协会等各类协会100个,组建全市蔬菜产销协会1个,农民经纪人2万人。

(3)扶持蔬菜营销(种植)大户。鼓励支持个人通过合法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形式,承包农民土地,适度规模种植蔬菜。到2010年扶持蔬菜营销(种植)大户200户。

三、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

预算总投资16.31亿元,其中:蔬菜产业带(基地)建设9亿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4.31亿元,扶持蔬菜龙头企业0.5亿元,质量标准化体系1.5亿元,社会服务体系建设1亿元。

(二)资金筹措

预算总投资16.31亿元,其中:市级财政资金2.8亿元,区(市、县)项目配套2.8亿元,招商引资2.69亿元,农民(企业)自筹8.02亿元(详见表4)。

四、效益预测

(一)经济效益

到2010年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达60万亩,年生产无公害蔬菜200万吨,单价1.4元/公斤,实现田间产值28亿元以上。

(二)社会效益

一是每年可为城市居民提供花色品种多样、优质卫生安全的无公害(绿色)蔬菜200万吨,保障城市居民的蔬菜稳定、优质供应。二是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劳动力和生态资源的比较优势,参与全球经济的社会化分工,可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蔬菜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提高,对农村社会稳定及贵阳市在全省实现两个“率先”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生态效益

该规划坚持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蔬菜产业是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更新观念,跳出传统思维定势抓蔬菜,稳定蔬菜技术队伍,构建市、区、乡、村、户“五环相扣”的蔬菜管理有效模式,推进蔬菜产业发展。同时,将蔬菜产业发展计划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切实把蔬菜产业作为一个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抓实抓好,抓出成效,特别是要将蔬菜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政府引导,多元投入

推行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市政府2007年安排价调基金1000万元(新增500万元),2008?2010年每年安排市价调基金1000万元用于蔬菜产业的发展,各级支农项目资金要向蔬菜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倾斜。在用好管好政府投入资金的同时,要建好项目库,以项目为载体,争取多渠道投入。

(三)严格执法,依法治菜

依照《土地法》、《农业法》、《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贵州省种子管理条例》、《贵阳市蔬菜基地建设保护办法》、《贵阳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将蔬菜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纳入法制的轨道,规范蔬菜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的行为,实现依法治菜。

(四)加强指导,提供服务

规范农资市场,规范经营行为,严把生产投入品质量关,为农民提供优良种子、无公害农药、化肥、优质农膜、地膜及适用型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解决好生产中的技术问题。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农民做好市场信息、气象信息、科技信息、政策信息服务,指导好农民的生产与销售,实现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

(五)更新观念,创新机制

以产业带建设为载体,整合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人才、资金、政策各要素,努力推进新阶段蔬菜发展的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科技人员+基地”、“科技人员+科技大户+基地”、“科技人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基地等多种运行模式。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承包方式到生产一线,以企业管理的形式领办科技示范园区(基地),推广”四新“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鼓励企业、蔬菜科技人员及科技示范户、蔬菜大户,利用土地流转政策,进行蔬菜规模开发,对有贡献的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民科技骨干进行重奖;鼓励机关职工、科研院所专家、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参与蔬菜开发,并以土地、资金、劳动、技术、管理等要素入股参与利益分配。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建立竞争机制,广纳科技、管理、经营方面的人才参与蔬菜产业开发,通过”四个“创新,推动全市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附件:1、《贵阳市蔬菜产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

2、《贵阳市蔬菜产业发展年度目标一览表》

3、《贵阳市蔬菜产业带发展规划一览表》

4、《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表》

5、《贵阳市蔬菜产业发展近期重点项目表》

贵州省贵阳市人民政府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