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库

共收录 303235 条法规今日更新 50 条法规

您的当前位置: 找法网 > 法规库 > 正文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静安区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发布部门:静安区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静府发[2003]1号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公布日期:2003-01-14

施行日期:2003-01-14

时效性:已失效

字号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

现将《上海市静安区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3年-2005年)》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三年一月十四日

上海市静安区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3年-2005年)

一、2000年至2002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回顾

(一)取得的成绩

2000年-2002年期间,我区启动实施了第一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这一计划顺利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新世纪环境保护工作打好了基础,起好了步。

1.这三年是环境建设速度最快的三年。

2000年全区建成“基本无燃煤区”, 2001年南京西路街道建成全市首个“无燃煤街道”,2002年创建江宁路街道、石门二路街道“无燃煤街道”;三年内实现燃煤炉灶清洁能源替代502台(眼),2002年比1999年削减燃煤量37368.5吨;建成小型垃圾压缩站12 个,垃圾分类收集区域超过全区面积的80%;建成延中、青海路、昌平路等大型公共绿地12万平方米,比1999年增加92.5%,到2002年底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3.20 %,人均公共绿地 0.73平方米;改造排水管网 1664米,基本消除了延安路以北因暴雨造成道路积水严重的现象;整治空调器外机1324台,拆除违法建筑83020平方米,在全市率先建成“基本无违法建筑区”,开展了道路搭建、广告店招、卷帘门、建筑外立面的整治,有力地改善了道路和建筑景观;通过了全国爱卫会的考核验收,建成国家卫生区。区政府积极支持环保建设,环境保护投入占当年区增加值的3%,三年间共完成环境保护投资3亿多元,其中,清洁能源改造1104.5万元,绿化建设10000万元,排水管网建设938万元,垃圾分类收集 161 万元,市容环境整治 9442万元。

2.这三年是城区环境面貌变化最大的三年。

梅龙镇广场、中信泰富广场、恒隆广场等三座商厦相继建成开业,初步形成静安南京路的高品位商圈,涌现出嘉里中心等年税收超亿元的商务楼;昌平路景观道路初步建成,形成对北部开发的带动效应。静安古寺实施改建,环庙地区开发起步;大规模旧区改造加速推进,拆除各类住宅42万平方米,住宅竣工100万平方米,涌现出“南草坪花园”、“达安花园”、“中凯城市之光”等一批高档住宅区。

3.这三年是环境管理力度最强的三年。

环境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逐年加大,环保、市容、技监、工商等部门开展了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绿色护考行动、查纠机动车鸣号、生态保护检查、废弃食用油脂回收等情况检查,加强了日常环境监测和监察;开发了环境GIS系统;城区绿化建设实施管养分开,并建立两级绿委的机制,发挥了街道建绿养绿的积极性; 创造性地提出创建绿色单位的做法,建成绿色小区5个、绿色学校11所、绿色医院1所、绿色商厦1座、绿色宾馆1座、绿色机关1家。

4.这三年是城区环境质量改善最明显的三年。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绝大多数指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在全市考核中取得了优秀等级。全区大气总悬浮微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降尘等环境空气质量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车辆鸣号率等声环境质量指标继续改善。工业污染源排放达到“一控双达标”的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下降。

(二)存在的不足

1.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得到根治。

尚存的少数污染工厂与居民区混杂扰民现象依然存在;排水系统尚不完善,部分管网标准较低,排水能力有限;生活垃圾处置能力和水平尚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用地紧张,绿化发展余地小,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偏低;旧区改造任务艰巨,南部地区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开发尚属难题。

2.新的环境问题不断产生。

大规模的旧区改造和房地产开发引发建筑工地噪声扰民问题和扬尘污染问题突出;交通流量增加交通噪声居高不下;餐饮业环境污染引发居民纠纷不断。

3.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

环境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等许多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尚未从根本上落实,环保一票否决的制度难以确立;应对第三产业环境问题的管理方法和机制有待建立;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一部分领导干部抓环境保护的决心还不够强,力度还不够大。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设“高品位的商业商务区,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区”的目标,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以环境建设为基础,结合静安南京路开发、静安寺地区综合开发和旧区改造,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力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区综合竞争力。

(二)总体目标

到2005年,为建设与“高品位的商业商务区,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区”相匹配、与世界级城市中心城区相适应的现代化城区打下扎实的环境基础。

1.建成无燃煤区,实现能源结构的清洁化;建筑工地噪声扰民现象得到明显缓解,餐饮业环境污染得到遏制;继续削减污染物排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现全覆盖;环境质量保持二级或优于二级。

2.完善城区基础设施,以北翼景观道路建设为突破口,实现景观道路交通、休闲、绿化等多功能整合,带动周边地区开发;完善排水设施。

3.建成一批融生态、环保、智能、绿化和居住一体化的 “四高小区”和“绿色小区”, 精心打造国际社区,为形成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区打下扎实的环境基础;建成一批绿色商厦、绿色宾馆,初步形成高品位的商业商务区环境形象;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提高创建水平;初步形成“花园城区”的面貌,大幅度改善城区绿化景观。

三、重点领域行动目标与措施

(一)旧区改造改善城区环境面貌

1.行动目标

到2005年,全区106万平方米旧式里弄改造基本完成,静安北部地区改造初见成效,一批“四高小区”建成或在建,为静安建成“双高区”奠定基础。

2.主要措施(主要责任部门: 区建委)

(1)石门二路、北京西路、成都北路、南苏州河路的东八块基地改造全面启动,居住在旧住宅中的9000多户居民住宅得到根本改善。首期占地8.35万平方米,智能化住宅小区进入结构封顶阶段。

(2)石门一路、吴江路40号地块旧区改造全面启动,完成居民动迁2370户,南京西路、石门一路高档商办住街区进入建设阶段。

(3)达安花园、国际丽都城、上海壹街区、枫景苑等一批现代化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初步形成静安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区。

(4)静安北部地区市政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利用土地置换,围绕建设康定路、江宁路72号街坊大型绿地,形成集文化、体育、教育为主体的综合类街区;配合地铁7号线站点建设,同步开发站点周边商贸服务与配套设施,使北部地区成为教育一流、配套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交通环境一流的人文街区。

(二)创建绿色单位

1.行动目标

通过几年的创“绿”工作,为双高区培育一大批高品位、高品质的绿色单位。

到2005年,绿色小区占全区小区数的30%(主要责任部门:各街道、区房地局);

绿色学校占全区学校数的60%(主要责任部门:区教育局);

绿色医院占全区医院数的30%(主要责任部门:区卫生局);

全区重点商厦和宾馆30%建成绿色商厦或绿色宾馆(主要责任部门:区商委、区旅游局);

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所属机关30%建成绿色机关(主要责任部门:区政府机管局)。

2.主要措施

(1)开展调研,制定标准,进行试点,树立典型,形成规范。

为满足第三产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创建绿色单位为抓手,拓宽环境管理的领域,把环保理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绿色消费,塑造可持续的办公、生活、教育、服务方式,全面提高区域环境品质。(主要责任部门:区环保局)

(3)鼓励参与,形成机制。

广泛发动,吸引更多的单位参加绿色单位创建;建立由专家评审、区政府表彰的机制,确保创绿工作的持续开展。(主要责任部门:区政府办公室、区环保局)

(三)水环境整治

1.行动目标

实施苏州河沿岸绿化、道路、市容等环境综合整治,使苏州河沿岸地区形成林荫、花卉、草坪、亲水平台错落有致的城市景观,把苏州河沿岸建设成为我区新闸路以北地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备、最具特色的高档生活居住区。

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有效运转、污水达标排放;全面整治餐饮业污水处理设施。

提高防汛抗台能力,改善暴雨积水的状况,确保降雨强度36毫米/小时(一年一遇)下无积水,降雨强度50毫米/小时(三年一遇)下少积水,降雨强度57毫米/小时(五年一遇)快退水。

2.主要措施

(1)启动苏州河沿岸景观建设规划方案。以滨河绿化带为主轴,加快沿岸大型公共绿地建设。(主要责任部门:区苏州河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

(2)严格要求,加强管理,确保现有和新建的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确保达标排放。(主要责任部门:区环保局)

(3)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主要责任部门:区市政配套局)

对康定路、常德路、襄阳北路的排水管道进行翻排,扩大管径,提高输送能力。其中,康定路(常德路-泰兴路)新排∮2400-3000系统总管,常德路(康定路-延安路)新排∮1650-2400系统合流管,襄阳北路(巨鹿路-长乐路)铺设∮1000合流管。

2004年至2005年在各排水系统的泵站、总管基本建设到位的基础上,改造和完善系统收集支管,逐步达到系统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积水点。其中,改造巨鹿路(陕西北路-常熟路)、常熟路(长乐路-华山路)、新闸路(泰兴路-慈溪路)、大田路(南苏州路-凤阳路)、余姚路(常德路-延平路)、延平路(余姚路-武定路)等路段的管网,从目前的管径∮300-700扩大到∮1000-2000.

(4)在人行道改建中全面铺设透水防滑地砖,利用自然保水能力,减少地面径流对排水管网的压力。(主要责任部门:区市政配套局)

(5)强化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理,确保正常运转;全面整治餐饮业污水处理设施,特别是中小型餐饮的隔油设施,做到有效隔油、截污,减少由此引发的市政管道堵塞现象。(主要责任部门:区环保局)

四、大气环境治理

1.行动目标

到2005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同类城市九十年代水平,二级及二级以上的天气大于全年天数的80%;全区建成“无燃煤区”;杜绝影响城市形象的烟囱冒黑烟现象;减轻道路和工地扬尘污染;检验站对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合格率100 %,道路抽检合格率达到96%;餐饮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2.主要措施

(1)以“无燃煤街道”创建为抓手,全力推进“无燃煤区”建设。

2003年启动静安寺、曹家渡两个街道的“无燃煤街道”建设,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改造燃煤锅炉5台(其中,华山医院6吨1台十吨1台,锦乐毛巾厂4吨3台),改造重油锅炉3台,削减年用煤量6833吨和重油用量1086吨,到2005年全区建成“无燃煤区”。(主要责任部门:区环保局)

(2)餐饮业油烟污染的整治

①合理布局,依法严格审批新建餐饮业项目,取缔无证经营。(主要责任部门:工商静安分局、区环保局)

②加强执法力度,对超标排放或因排放方式不合理而影响周围居民生活的餐饮单位,要按规范进行整改;对布局不合理,又无法治理达标的,责令停业、关闭。(主要责任部门:区环保局)

(3)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主要责任部门:公安静安分局)

从严规范我区两个社会机动车检验站的操作程序,严格执行机动车检测标准,把好验车关。对尾气排放不符标准的车辆,决不放行。充分发挥设点道路检查执法管理的优势,加大对车辆尾气排放的检测管理力度;对尾气排放超标的车辆,一律暂扣行驶证,限期整改。

(4)推进扬尘污染控制。

①优化绿化种植方式,利用草、木、石对裸土实行全覆盖,控制风蚀土壤扬尘。(主要责任部门:区绿化局)

②依据道路施工有关技术规范,日常养护等小型工程堆土不过夜,减少施工扬尘污染。(主要责任部门:区市政配套局)

③减少运输扬尘,做到运土全封闭。2003年,渣土运输车辆实施封闭式运输;到2005年,本区范围内全面实施全封闭或箱式货物运输。(主要责任部门:区市容市政委、公安静安分局)

④加强道路保洁,减少道路二次扬尘。主要道路实行机械化洒水清扫的新型道路保洁法。(主要责任部门:区环卫局)

⑤强化工地扬尘管理,工地由网式围挡作业改为布式围挡作业,实施硬地施工,对出工地的运输车辆进行清洗。拆房时,采取减尘措施,并及时清运建筑垃圾。(主要责任部门:区建委)

(5)以旧区改造和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加快现有工业企业的结构调整。到2005年,锦乐纺织装饰有限公司、南洋电机厂、上海第二机床厂、天山塑料厂、胜德塑料厂等一批有污染的工厂完成搬迁,并按区域规划合理布局,发展都市工业,辖区内的工厂做到达标排放。(主要责任部门:区环保局、区规划局、区工业局)

(五)声环境整治

1.行动目标

保持固定源噪声达标,确保新增固定源噪声不突破环境容量;实现本区道路机动车鸣号率控制在3 %以下;延安路、北京西路、武宁南路违章鸣号率控制在1%以下;缓解建筑工地噪声扰民矛盾;巩固噪声达标区创建成果。

2.主要措施

(1)加强固定源噪声管理。

依法把好新建项目固定源噪声的审批关和验收关。对现有固定源的噪声确保年度检测,发现超标及时促治达标,为两年一度的环境噪声达标区复验打下基础。(主要责任部门:区环保局)

(2)将禁止机动车鸣号作为日常交通管理的重点之一,结合本区道路交通实际,将突击整治和强化日常管理相结合,对该类违章发现一起,处罚一起,做到见违必纠,纠违必严。(主要责任部门:公安静安分局)

(3)强化建筑工地噪声控制,加强对夜间施工的时段、工艺的规范,尽可能安排白天施工,减少夜间施工时间,建立渣土运输和夜间施工的协调管理机制。(主要责任部门:区市容市政委、区环保局)

(六)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

1.行动目标

到2005年,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现全覆盖,倡导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形成回收利用、焚烧、就地生化处理等多种利用与处置方式合理配置的生活垃圾处置系统;建成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系统。医院废物无害化处理率为100%.餐饮泔脚基本实现生化处理,餐饮废弃油脂定点回收覆盖率达100%.

2.主要措施

(1)垃圾中转站于2003年正式投入使用,形成本区垃圾收集、处置、运输的网络化管理,解决废弃物处置流程中对环境的再污染;继续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到2005年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到全区的100%.(主要责任部门:区环卫局)

(2)继续对小区的垃圾箱进行改造;新建小区配套建设有机垃圾生化处理设备;有计划地将小型压缩收集站的建设和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相结合,扩大收集站的服务区域。加强餐厨垃圾的处置和管理。试点和推广泔脚就地生化处理和集中处理,做好一次性不可降解餐盒的回收利用。(主要责任部门:区环卫局)

取缔餐饮废弃油脂非法收集和处置。(主要责任部门:区环保局)

(3)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机制。

建立由市场优化配置环卫资源,按标准规范收集、运输、处置作业的环卫新机制。同时,制订鼓励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和资源再利用的规章和优惠政策。(主要责任部门:区环卫局)

(4)积极探索社会消费型废物回收利用机制。通过政府推进、企业主导、社区参与的机制,废物回收要建立从回收、交投、分拣到利用的完整网络。依托街道,2005年废旧物资回收系统要覆盖全区,基本形成废电池的回收体系,扶持建设和改造一批综合性废旧物资回收商,推进废旧物资再利用。(主要责任部门:区商委、区环卫局、各街道)

(5)推进医院临床废物、放射性废物的统一收集、运输和集中安全处置。(主要责任部门:区环保局)

继续加强建筑渣土管理。到2005年,区内不允许设置建筑渣土中转点。(主要责任部门:区市容市政委)

七、绿化建设

1.行动目标

根据“南留北改”的区域发展战略,要突出绿化建设的“形、质、量”,巩固“小、高、巧”的绿化特色。到2005年,基本建成以“五绿” ,即绿肺、绿带、绿片、绿群、绿景为特征的绿化格局。新增大型公共绿地面积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 15 %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0.9平方米,新增屋顶绿化5万平方米;大幅度改善城区绿化景观,初步形成“花园城区”面貌。

2.主要措施(主要责任部门:区绿化局)

(1)继续建设一批大型公共绿地,总量约6万平方米,在全区形成科学合理的大型公共绿地布局。

实施4块大型公共绿地建设,即72号地块新建公园3.2万平方米,融绿化、生态、历史、人文于一体,形成我区又一标志性景观;“东八块”集中绿地(一期)0.8万平方米公共绿地;泰兴路康定路W地块河滨绿地1.8万平方米,使之成为静安区生态居住标志性的滨河景观公园;良友饭店绿地7000平方米。大型绿地建设注重提高生物种植的多样性。

(2)发展绿化景观道路建设,建立全区绿化景观道路网。

基本形成五横(南京西路、北京西路、延安路、新闸路、昌平路)、四纵(成都北路、江宁路、常德路、武宁南路-华山路)绿化景观道路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除了继续发展透墙、垂直、窗阳台等特色绿化外,要更多地发展多排、复排行道树道路和四季有花的花街路段特色景观建设。昌平路10米宽人行道和武宁南路8米宽人行道以及北京西路、新闸路、江宁路沿线开发地块,通过规划绿线控制,做好绿化景观规划,分期实施,逐步推进。

(3)强化居住区绿化建设。

按照“老的小区要补课、中等小区要调整、新的小区要上档次,达到开门见绿、出门见花”的要求,积极开展对居住小区绿化环境创建“花园小区”和“绿化合格小区”评比活动。“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期间,每年评选出一批优秀住宅小区,树立一批样板花园小区。

(4)大力推进特色绿化建设。

立足本区土地现有状况,大力倡导特色绿化。继续推进屋顶绿化建设,确保2003年至2005年间新增屋顶绿化5万平方米,尽快形成城市第五面的新景观,使之成为我区特色绿化持续发展的又一亮点。

(5)重视在区与区的接口处、重要路口建设绿化小品,形成景观,使街头绿化小品景观更加丰富多彩,并开发绿地的环保、生态、景观、保健、科普效应。

(八)市容环境整治

1.行动目标

提高我区夜景景观环境的品位,运用新技术实现灯光控制;整治占路亭棚和商业临房以及空调外机,美化市容;实现对单位卫生和“三小”企业的长效管理。

2.主要措施(主要责任部门:区市容市政委)

(1)结合北部地区开发,扩大灯光工程建设区域。

一是继续对南京西路等4条市级景观道路的灯光广告进行改造;二是根据北部地区开发的步骤,提前规划,新建北部区域2至3条道路的灯光工程;三是2003年至2005年期间,建立一座灯光控制中心,对我区灯光的开启实施无线监控。

(2)进一步规范非机动车管理。三年内规范管理的路段增加到24条。

(3)继续开展空调外机整治,保持区内主要道路和新建小区空调室外机设置规范、美观。(主要责任部门:区环保局)

(4)巩固创建国家卫生区成果,加强对单位卫生和“三小”行业的检查和管理,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积极推进政府职能公共化。区政府要把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作为投资重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的正常支出科目,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环境监测和管理的投入。今后三年,环境保护投资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要继续保持在3%以上。

(二)逐步推进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市场化。形成政府监管、市场运作、多元竞争的环卫、绿化等作业服务新格局。环卫、绿化作业单位要完成企业化改制,开放环卫、绿化等作业服务市场。

(三)努力提高环境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针对中心城区的特点和静安区双高区建设的定位,环境管理要实现四大转移。一是从以往管理二产为主向管理三产特别是餐饮服务业为主转移;二是从以往单一、个体的环保治理为主向环保全方位主动建设为主转移;三是从以往被动环境监察向全覆盖管理转移;四是从各部门分兵作战向社会共同参与转移。

建立环境执法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各部门执法力量,严肃查处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扬尘污染、非法买卖废油脂、工地夜间非法施工、餐饮业环境污染等重点和热点环境问题,形成建筑工地环境管理多方协调机制、餐饮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机制、绿化建设滚动发展机制、空调室外机安装的物业监管机制、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公众参与机制,依托“环境保护110”,建立快速反应、快速查处的现场执法机制。抓好典型案件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和警示教育的作用,建立相应的激励和惩治机制。

(四)加快执法能力建设,使之与双高区要求相适应。加强环境保护、绿化、市容环卫、规划部门的执法装备和人员建设,强化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执法能力。要确保经费投入和队伍编制。要提高环境质量和污染监控监测能力。

(五)强化环境宣传教育,推动公众参与制度化。

(1)加大对领导干部的环保宣传培训力度。将环境保护纳入干部教育系列,利用党校、双休日讲座等阵地,重点开展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国情和决策能力的教育。

(2)宣传部门要把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宣传计划。静安有线电视中心、《静安时报》社、静安网要辟出专栏或专题,把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静安有线电视中心开设每月10-15分钟的环保专栏节目或公益广告,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重大环境节日应当制作特别宣传节目。

(3)多方位、多渠道地开展全民环境宣传教育活动。以社区为载体,创建绿色小区;以提高学生环境素质和环境道德为目标,深化学校环境教育;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为契机,推进环保志愿者活动,倡导市民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废电池回收、种绿护绿、举报违法行为等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形成人人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切实加强领导。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分类管理,探索登记备案或告知承诺的新形式。区政府将环境整治目标的落实情况纳入部门考核内容,对未按要求落实措施、完成任务的,要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监察部门要将环保整治目标的完成情况纳入经常性的督促和检查范围,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静安区人民政府

免责声明: 找法网法规库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全国客服热线:400-666-2035。

扫一扫关注,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遇事找法,从找法网开始!